還有一點讓人琢磨不透。以開泰公司的實力和規模,總部應當設在北上廣深。每當有人提出搬遷想法時,劉總都用沉默表示拒絕。他是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人,心裡怎麼想的,彆人很難窺測。畢竟,劉總擁有這家民企很大比例的私人財產權,整個董事局也會尊重他的決策。
繞了一大圈,現在輪到說說我自己了。
正如開始時介紹,我叫林雲誌,名字取自領袖人物的詞句“久有淩雲誌,重上井岡山”。了解這首詞問世情況的人,一定能猜到我的年齡。不錯,我出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那個時候,這首詞正式發表,大喇叭裡天天播送,群眾百姓耳熟能詳。我老家方言中“林”“淩”二字讀音相同(都是前鼻音),我老爹聽著詞中的“淩雲誌”,感覺特彆悅耳,特彆舒坦,於是給我起了這麼一個很豪邁的名字。
我老家在蘇北一個小縣城,我高中畢業時“**”已經結束多年,社會也逐步進入正軌。我高考考得還算不錯,僥幸被西北地區一所軍校錄取,學的是工程技術專業。那時家裡經濟條件蠻差的,我進軍校即取得軍籍,開始計算軍齡,享受部隊供給製待遇,不僅學費全免、享受公費醫療(似乎那個時候地方院校也是這樣的),在食堂吃飯不要錢(這一點地方院校就不如我們了,師範院校除外),而且穿衣服不要錢(統一發放學員軍裝),每月還能拿工資(實際上是學員津貼,數額不多)。我老爹開心著呢,悄悄跟我媽說:“乖乖隆地冬,我們嘎(家)祖墳冒青煙了。兒子還在上瞎(學),錢掙得比他嘎老子都多!”
我從軍校畢業後,到部隊基層單位乾了十來年。這段經曆因為涉密,我也不了解有關解密的法紀條文,不清楚什麼能講、什麼不能講,所以此處略去3600多字,直接跳到敘事主線:我轉業時,機緣巧合之下遇見劉總。接觸一段時間後,劉總吩咐技術部門的同事讓我幫幫忙,我當然明白這是一種試探。沒多久,公司人事專員約我喝茶,旁敲側擊地問我對公司的看法。我在部隊十來年,養成了“巷子裡扛竹竿”的習慣,直來直去地表示對公司業務很有興趣,也熟悉相關領域情況,尤其對不菲的薪酬垂涎三尺。人事專員聽了發笑,又不便表露出來,就使勁抿嘴,反而把一張笑臉擰巴成了苦臉。這下輪到我發笑了,並且不笑則已,一笑驚人,“噗嗤”一家夥,把上好的龍井茶水噴了人家一身。尷尬了吧!
不過,我的運氣還算不錯,沒幾天入職手續就辦好了。
這位人事專員姓徐名晨旭,當時是個二十來歲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