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熱要打鐵,這個小說你要快一點過稿,就在1983年的最後一個月吧。”
——————
“喲,又拿稿酬了……一,二,兩百多塊錢,怎麼少了。”
“因為這一篇是轉載,你看看。”
餘切把11月的《萌芽》遞給俞敏宏看。
雖然是轉載的作品,《萌芽》還是給出了兩塊錢千字的高價。
根據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發布的《關於實行新聞出版稿酬及補貼辦法的通知》,著作稿為每千字兩元至七元,翻譯稿為每千字一至五元。
《天若有情》一共十萬多字,原先在《紅岩》上首發,拿到了五塊錢千字的水平,這基本上屬於特約撰稿人,或是知名作者的稿酬標準。
現在轉載拿兩塊錢千字,已經非常慷慨了。《小說月報》、《十月》等一批刊物都是以兩塊錢的價格轉載。
《萌芽》是針對性挖掘青年作家的雜誌,最高發行量超過四十萬份,遠遠超過《紅岩》雜誌。後世熟知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以及80後作家韓涵、郭小四等人都是在《萌芽》嶄露頭角的。
《萌芽》現在的主編叫哈話,他有個很牛逼的兒童小說,叫《回到金日成伯伯那裡去》。
俞敏宏非常羨慕餘切拿到的稿酬,僅次於羨慕那些留美的同學。
“那你現在不是很有錢了,你的小金庫破千了嗎,餘切,我也寫小說怎麼樣?”
“俞敏宏,你和他們不一樣,你千萬不能去寫小說!”
俞敏宏的臉上有點尷尬:“為什麼啊?我也看了很多小說。”
但是餘切很直接,“老俞,寫小說比耍朋友還要你的命!”
確實,上一輩子餘切沒有聽說過任何有關於俞敏宏寫小說的新聞。
反而是他的前偶像王鏘,還有兩人共同認識的一個叫“徐曉平”的人,還算是有點寫小說的天賦。
俞敏宏被打擊到了,轉頭把“新現實主義”社團這一期的報名名單遞給餘切。“那我再去看看其他的。”
餘切開始看這一期的報名名單。經過校報的宣傳,社團打響了名氣,每天都有人來報名。
但是,會寫小說的不多,全是一些文學愛好者,這樣就不能指望他們有作品。
一隻花開不是春天,百花齊放才是春天。
可惜,燕大曆史上最牛的77級中文係的作家們,大部分去到了各個雜誌當編輯,還有去美國留學的寫留美日記,和嚴歌令等旅美作家產生了一種叫“留美文學”的東西。
忽然,餘切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劉振雲。
等等,怎麼還有駱一禾?
駱一禾不是文學社的副社長嗎?他過來報名是什麼意思,臥薪嘗膽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