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大陸曾有過一次科幻小說的創作高峰。
這一時期先後湧現了五個專門的發表園地和科幻作者的“四大天王”——全是理工科出身。
所以,他們創作的小說帶有明顯的科普屬性,恰好符合了彼時國內對科幻小說的要求——隻要“科”,不要“幻”。
但是,隨著科幻小說的發展,新加入的創作者開始著力於更加深邃的主題,人性、自然、種族、製度……這是當然的。
於是科幻小說就走得太遠,逐漸不符合科普“工具”的屬性,他們首先被科學界所拋棄了。
接著,文學界也並不認可科幻小說的“文學性”,開始群起而攻之,受到兩個群體的排斥,最終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滅頂之災,進入到十來年的消亡期。
而與此同時,國外的科幻文學卻仍然蓬勃發展,進一步拉大和國內的差距,直到差之千裡。
所以,這就體現出餘切“馬甲”的重要性了,儘管大眾十分喜歡科幻作品,但他是不可能在國內發表的,這件事情還要再等幾年。
除非,餘切把小說發到了國外的平台。
張儷和餘切在燕大食堂吃的晚飯。正好碰到了用餐高峰,長隊從窗口排到門外,大家提著搪瓷飯缸、鋁製餐盤或老舊的鐵皮飯盒,耐心地等待。
張儷問:“燕大吃飯貴不貴?”
“不貴,有補貼的,通常在幾分錢到幾角錢之間,一兩毛錢便能吃飽,饅頭一般一分錢一個,素菜三到五分錢一份,葷菜稍貴一些。”餘切對吃飯是如數家珍。
“你長得這麼高,你怕是要比彆人吃得多了?”
餘切假裝很苦惱:“我聽說大家沒錢的時候,會選擇一碗粥配一個饅頭就解決一餐——我暫時還有錢,還撐得住。”
“你是作家,當然有錢了,但有的人隻是光吃粥和饅頭,這也太清淡了吧。”
“不礙事,大家帶上調料瓶,裡麵裝著鹽、辣椒麵,或者醋,味道也挺不錯。”
餘切整了四個小菜,土豆燉豆角、白菜粉條、紅燒茄子、肉片炒西葫蘆,大部分是餘切吃的,張儷吃了幾口,就不再動筷了。
“你平時也吃這麼多?”張儷被餘切的胃口鎮住了。
“差不多……差不太多。”餘切炫了幾口飯,然後評價道,“我用腦太多,又要打乒乓球……當然吃的多一些。”
“餘切,那你來燕京,花了不少錢吧?”
花錢?
餘切這會兒是幾千元大富豪啊,並沒有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隻是好吃點飯,吃點好飯,這有啥錯呢。
然而,這對於八十年代初的人而言,既要吃飽還要吃好,已經是相當闊綽了。
張儷靜靜的看著餘切,不知道在想啥。
周邊的燕大學生,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討論課程,談論時事或文學,觀點不一致的時候,還會激烈爭論起來。
話題很快轉到了時下熱門的小說,《天若有情》。
有人說:“餘切那個小說,很明顯在批判階級,他不是經濟係的嗎?經濟係的主任陳聰,瞧不上西方經濟學,搞的是馬列政治經濟學,這是在拍馬屁。”
又有人回答:“陳聰馬上要退了,下一個經濟係主任,不就是搞西方經濟學的嗎?到時候餘切怎麼辦呢,難不成左右搖擺?”
先前說話的人又說了:“也不怎麼辦!我看餘切也寫了資本主義的好,資本家不是給了窮人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