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孫行者,到崗(1 / 2)

喝了一會兒茶。

唐根生和秦青起身告辭。

那五叮囑唐根生兩日後務必儘早過來。

站在院門,目送二人離去時,還不忘再補充了一聲:“一定記得要穿戴整齊。”

唐根生載著秦青回黑芝麻胡同。

秦青以為唐根生要送她回羊管胡同,沒想到一愣神就被帶回家了。

“吃了飯再送你回去。”

“嗯。”

這就叫夫唱婦隨。

大男子氣概不是男人們一點一滴苦哈哈著攢起來的。

而是會被姑娘們‘吹’起來。

“根生,咋才回來呀,你家來客人啦。”

李嫂子正在院子裡砸煤灰,看到唐根生,當即熱情招呼。

這段時間,每天家裡的油腥都是唐根生帶來的。

有錢賺,還白撈一頓飯。

灰麵饅頭,又軟又香,越嚼越甜。

可得虧了大方的好鄰居。

能不熱情嘛。

“哎,謝謝李嫂,我這就回去。”

西跨院兩扇門都大開著。

裡麵停了一輛自行車。

有點熟悉。

唐根生記憶檢索機製自動開啟,瞬間便鎖定了孫雪峰。

這小子莫不是要來拜師?

考慮好啦?

秦青拽了拽唐根生衣服後擺。

小聲道:“根生,我,我就不進屋了吧,你有事,我自己走回去……”

“正好我有事,你幫我先刷鍋切菜。”

唐根生明知秦青離開才是最合適的解法,可事已至此,也決然不能同意。

會傷感情的。

“哦。”

秦青低頭垂眉,但語氣的尾音兒,徒增一抹歡喜。

這叫做經驗。

這就是細節。

活該唐根生在女人堆裡左右逢源。

推門進屋。

八仙桌前站起來的二位,果然是孫東才和孫雪峰父子二人。

“唐兄弟,我們又冒昧打擾了。”

“老大……”

孫雪峰剛開口,就被孫東才一巴掌扇在後腦勺上。

“沒大沒小的。”

“沒事兒,沒事兒。”

唐根生趕緊製止:“單位的稱呼,大家都這麼叫。孫老哥,雪峰,你們快坐。”

唐根生說著,進了屋。

身後跟進來了秦青。

孫東才下意識就扭頭去找兒子孫雪峰。

孫雪峰也怔住了。

好幾秒沒反應過來。

麵對男女問題,孫雪峰過往的機靈勁兒就都沒有了。

“妹子,你也來啦。”

是的。

外間屋不是隻有孫東才和孫雪峰二人。

陪客喝茶的,還有林靜。

大概是一直以女主人的身份在招呼客人吧。

她也沒料到唐根生身後還跟著彆的女人。

不過林靜的反應是屋子裡除了唐根生之外最快。

值得稱讚。

“靜姐。”

秦青望著招呼自己的女人,心情很複雜。

同是天涯淪落人。

又幾乎是前後腳變成了新寡之人。

同病相憐呐。

唐根生和林靜默契的換了個座。

“你們先準備晚飯吧,家明呢?”

唐根生一屁股坐下,給自己倒了杯茶,邊倒水邊問道。

“叔,我在屋裡看書呢。”

不用彆人回答,屋裡的鍋蓋頭早就急不可耐啦。

他小腦袋瓜探出來,一雙小手抓著門框,大眼睛眨呀眨,小嘴還抿著。

唐根生仿佛聽到了吸溜,吸溜了兩下。

不由莞爾一笑。

唐根生勾勾手指,小家夥邁著兩條棉褲精變得大豆蟲,撞到唐根生的大腿外沿。

撞的還挺瓷實。

小手抓住唐根生的胳膊。

彆說,手指還挺有勁兒。

唐根生快速伸手,中指一縮,食指在鍋蓋頭嘴角抹了一下。

小家夥眼睛立馬就像是充了電,亮了起來。

“去吧,看小人書去吧。”

後邊,林靜拉著秦青的手,倆人踩著新搭好的樓梯,去了二層參觀。

也可能是同命之人,互訴衷腸。

唐根生把華子拿出來,散煙。

孫東才接了。

孫雪峰猶豫。

唐根生又示意了兩下。

孫雪峰才站起身,雙手恭敬的接過去。

頭一次見孫雪峰這般恭敬,唐根生

反倒有些不自在了。

但看這架勢,這態度,還有櫥櫃上擺的六樣物什兒。

束脩都帶來了。

還不夠明顯嗎?

“唐兄弟,這次,我還是帶我們家雪峰來拜師的。您看,這……”

唐根生笑著點點頭:“來意我明白,隻是話我還要說在前麵。”

唐根生又開始了。

孫東才心頭一緊,下意識看向兒子孫雪峰。

孫雪峰心裡暗自嘀咕:甭管唐老大這次說什麼,自己都要拜師,絕對不再含糊啦。

“現在提倡傳統手藝教育改革,你希望以什麼樣的形式拜師呢?”

唐根生看著孫雪峰問道。

孫雪峰怔了一下,埋頭陷入了思索。

孫東才也忍不住思考。

這其實是近兩年才被提及的一種教授方式,很被一批人推崇。

起因是為了推進戲曲改革,所以呢,便提倡把徒弟製和養子養女製化為舊社會陋習。

取締之。

這樣的好處是能夠讓更多平庸的人,沒有辦法獲得師徒傳承的大部分人受益。

可以學到想要學的戲曲、技藝、廚藝等。

但唐根生以過來人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就知道這是一個很惡心的錯誤。

讓投機之人有了機會,自然會助長更多的投機分子,進而讓某個、某些甚至很多很多行業都逐漸充斥著浮躁和技藝駁雜。

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學習的人多了,但相對應的,師徒之道會淡薄。

沒有三年效力就相當於無法考驗徒弟的耐心、勤勞和品行。

也缺少心性的磨礪。

沒有三年學藝就沒有辦法建立深厚的師徒情感。

心性不達標,跟師傅沒有三年的磨合,默契也一言難儘,即便直接進入育徒階段,也事倍功半。

從徒弟的角度講,沒有默契則學得慢。

沒法跟隨師父親身體驗每一細節和步驟,就學不會。

很多時候,因為他們是投機分子,隻會怨恨彆人,不從自己身上找理由。

便會怪師父‘留了一手’。

師徒情份泯滅,反倒是成了仇人。

而從師父的角度分析,怕所托非人。

怕所授有差。

心有顧慮,哪怕技藝再高深,也難以徹底耐心講解、手把手教導。

甚至還會因為某一位或者某幾位徒弟的誤會而導致含糊草率。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