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不一樣的GDP(1 / 2)

首映特輯的時間很短,相當於打了個廣告。七天之後,《尋覓》的正式第一期,開播了。

衛夏通過各種渠道,請來了華國相當權威的五位經濟學家:

華商行金融研究所所長,焦近普;宏觀經濟學特一級博士生導師,鄭國強;公民大學區域經濟學專家,劉一鳴;京都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胡毅夫。

更有華國經濟學界的泰山北鬥,賀以寧教授。

主持人同樣是柳詩詩,本期話題隻有一個——

不一樣的GDP!

……

簡簡單單的客套了幾句,節目正式開始。

依舊是柳詩詩開場:

“GDP這個詞語,進入我們的視線已經很多年了,它代表的是國內生產總值。

那麼同樣是GDP,不一樣的GDP又是指什麼呢?焦所長,能麻煩您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焦近普點點頭道:

“通俗來講,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一個國家在一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的總價值,它能值多少錢。

我們穿的衣服、拿的話筒、開的汽車、住的房子,都可能是GDP的一部分。

所謂不一樣的GDP ,指的便是它組成結構的不同、各中商品占據比例的不同。”

挨著焦近普坐的是鄭國強導師,他又進一步的舉了個例子:

“GDP通常衡量一個國家的市場規模和經濟總量,事實上,我們國家的GDP構成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早年間占據比重很大的是農業、農產品,現在更加多元化了,工商業、服務業、新興產業,逐漸把農業的占比壓得很低。

我們可以把這看做是不一樣的GDP。”

衛夏嗬嗬一笑,主動站了出來:

“作為魔都經濟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我非常感謝二位前輩的講解,通俗易懂。

但是,我更想以純粹普通人的視角來解說一下GDP。

拋開經濟學的理論,包括市場、商品、價值的定義等等,這個GDP呢,就是一個國家一年之中到底賺了多少錢。”

經濟學專家劉一鳴拍了兩下手掌,讚同道:

“確實如此啊,衛總的說法很是貼切。”

衛夏連忙抱抱拳表示謙辭,隨後又道:

“我知道華國的GDP結構正在發生著很大的改變,但是今天,我們將要對比的,是D國。

D國的GDP和我們華國有何不同!

賀教授,請教一下您是怎麼看待二者的差彆呢?”

整個華國經濟界泰山北鬥一般的賀以寧,麵對這個問題,蒼老的臉上掠過一絲絲無奈,歎道:

“華國的GDP是D國的三倍,可是結構上,比起D國差了太多。

我們的房地產仍然占據了很大比重,而D國,他們的GDP,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尖端科技商品的出口上。”

此言一處,其餘的四位經濟學家都是神情黯然。

總體形勢是好的、樂觀的,GDP的增長穩定、高速,然而結構的不合理,也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現場有些壓抑,衛夏當即出麵緩和了一下:

“我來大概解釋解釋,什麼是尖端科技商品,就拿大家日常使用的手機為例。

眾所周知,低通公司的芯片做得很好,甚至對手機的性能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樣一來,手機廠商為了提高性能,往往願意花費不菲的價格購買芯片。

最終呢,一部手機的利潤,甚至抵不上低通公司出售一個芯片的利潤。

這個芯片,就屬於尖端科技商品的一種。”

焦近普所長附和道:

“確實是這個道理! D國記的很多出口商品都屬於這一類。

早年間,D國的家電產品風靡全世界,現在則是隻剩下很少的幾家,而且規模不大。

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退出這些領域!

液晶麵板、鋰離子電池、攝像頭等等,很多的D國尖端零部件,就蘊含在那些家電或者智能設備中。

之所以從大眾的視野中消失,其實是因為他們把直接麵對消費者的模式,改為了麵對企業。

成本更小、利潤更高,加上他們處於產業鏈的最上遊,技術上占據優勢,話語權也變得更大。”

“說到底,還是技術實力不夠強!”鄭一鳴一邊說著,一邊回憶起他詳細研究過的彩電行業。

平均售價在千元以上的彩電,利潤竟然隻有20元……

當時華國的彩電業已經占據了全球的市場,熱銷好多個國家,可是真正賺到的錢,實在太少太少。

反觀那些技術領先的廠商,人家乾脆就不做了!

直接進行技術轉讓和專利授權,躺在家裡賺錢,簡直不要太輕鬆~

這個時候,主持人柳詩詩突然插嘴道:

“關於GDP,我記得以前聽過一個特彆誇張的說法,說是D國的GDP能效比是華國的一百多倍!

難道真有這麼大的差距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