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堆肥法
顧名思義,就是挖一個不漏水不進雨水的深坑。
將人體排出的汙穢全部放入深坑當中,當糞便大量堆積之後,其內部溫度升高,就會自然的開始發酵。
坑內的發酵溫度可以達到五六十度。
這種方法的優點就是簡單省事,花少量的勞動力就可以處理大量的糞便,隻要前期把坑挖的足夠大就行。
而且完全不需要添加任何發酵劑和添加劑,非常適合眼下的這種情形,因為這裡根本沒有這種東西。
當然,這種方法的缺點也是存在的。
相較於曬乾法和地上堆肥法而言,深坑堆肥法發酵的時間要持續二個月的時間,甚至更久。
確定好發酵方法後,奧丁召集來政務官和建築工人,將製肥方法傳授給他們。
其實整個發酵流程操作起來非常簡單,都不需要去管。
唯一的難點就是如何把公共廁所和發酵的深坑融合到一起,且互不影響。
於是,奧丁帶著想法,工人們帶著工具,去野外找了塊空地,開始不斷的嘗試。
設計考慮的因素有幾點。
一是方便居民如廁,上廁所是一件急事,太複雜的如廁流程會打消居民們去公共廁所的**,讓他們對公廁產生排斥。
所以,公廁的便捷性,是首先要滿足的。
二是環境。
糞便在發酵過程會產生難聞的酸臭味,聞久了會讓人作嘔。
一個寬敞通風的空間,也是要必須做到的。
第三點,要滿足發酵的條件。
最起碼要能容納一整條街道居民三個月的糞便量,這個坑要足夠深,足夠大。
最後一個因素,安全性。
如果上廁所還要提心吊膽的,一個不小心會掉下去被屎溺死,誰還敢去公廁?
所以,坑位的設計要保證結構堅固耐用,不會突然斷裂掉下去。
如果以上四點都能滿足,那麼巨石鎮新屯的公廁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廁所,沒有之一。
野地外的實驗廁所是建了拆,拆了又建,地下的坑是挖了填,填了又挖。
在經過十幾天的不斷嘗試後,最好的設計方案終於被確定下來。
地麵上的廁所采用四麵透風設計,每一麵牆壁都是獨立分開的,包括屋頂,所有的夾角處都不封死,以便通風。
於發酵坑坑相連接的蹲坑位結構拋棄木板材料,直接采用長條石壘砌,防滑又耐用。
最關鍵的是地下發酵坑的設計,經過他多次親自嘗試,最後決定采用不規則倒梯形。
有兩個斜麵的梯形,呈上寬下窄狀,倒置在地下。
一麵角度非常陡峭的斜麵,位於坑位的之下,斜麵利用糞便的自由落體運動,將糞便帶到深坑最底部。
倒梯形的深坑與公廁相通的地方,隻有那陡峭斜麵的狹小交接。
另一邊的緩坡斜麵則位於公廁後麵的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