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處理坑窪路麵,魯維德從巨石商隊身上汲取了經驗。
摒棄傳統的人工夯實方式,而是找巡林隊借上十幾頭岩牛。
這些岩牛在長期行商中形成了條件反射,隻要路上有行走的不便之處,它們就會調動體內土係魔力對道路進行修補填充,魔力耗光就停下。
土係魔力對路麵進行的改造,比人工夯打要堅實許多,順帶還能抹平石子凸起,讓路麵更平滑。
隻是二階岩牛魔力有限,十幾頭加在一起也隻能改造一條五六百米的小街道而已,就得等待魔力自然恢複再進行下次改造。
截止到近前,市政廳方麵才完成巨石城商業區居民區所有街道改造。
並且下一步是對城市以外的巨石商路也進行一次升級,預計明年完成。
公共廁所
迎來一次巨大的升級。
木質石質
建造材質升級,木質廁所陸續拆除,改換石質結構,堅固耐久,隔熱防寒。
簡易分隔獨立坑位
以前是一排坑位並在一起,隻用木板隨意隔開,現在則是連牆帶門的獨立坑位,私密性更強,避免如廁尷尬。
無衝水有衝水
新公廁會接入水塔網絡,並在每個坑位安裝衝水箱,蹲坑完畢後可即時衝水,讓廁所不再堆積臭氣,同時還能避免蚊蠅大量繁殖。
無換氣有換氣
廁所頂部安裝有四扇大口徑換氣扇,有輪軸機關與水管相連。
當有人撥動水箱開關衝水時,水管中的水流會流動補充從而帶動扇葉旋轉,進行換氣。
使用廁所的人越多,換氣扇旋轉的就越快,近乎無一種無能耗的半自動方式。
這個傳動結構是維恩看過奧丁老爺的金屬異型水車的圖紙後,思維受到啟發,苦心研究出來的。
在這之前,水管的金屬連接頭,開關閥門,也都是維恩根據奧丁提供的圖紙手工鍛造出來的。
發酵池直連發酵池分開
有了衝水功能後,原來直連的設計結構可以拋棄,改為分層結構,將緊密相連的兩個部分通過管道隔開。
發酵池會挖得更大更深,上下通道寬闊到可以讓運肥車下去取肥,省去人力挑擔。
因為居民人口密度增大,相應的,公共廁所的建造密度也要增大,提高到之前的兩倍。
也就是一條百棟住宅街道,均勻分布四間公共廁所,並派專人管理,保證公廁的正常使用和乾淨衛生。
而且這麼多公廁,運肥車每天都要清理發酵池,將肥料運往農田施肥,維持優沃的黑土地肥力不失。
要是其他城鎮擁有如此多人口,又沒有公共廁所,可以想到得到那種糞便沿街的場景。
市政廳能做的,就是雇用少量人手,定時清理主要乾道的汙穢。
跟這樣的城鎮比起來,巨石城擁有當之無愧的第一居住環境和治安環境。
凡是來到過巨石城的人,沒有不想在這裡定居的。
政務手劄翻到這裡,奧丁老爺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說道:“魯維德,巨石城受幾字形河道限製,擴張範圍到二環已是極限,那麼還有外來人口遷移定居嗎?”
“當然了大人!”
魯維德精神一振,立即解釋起來。
“巨石領如此優秀,但凡是有能力的平民、商人,都願意生活在巨石領。
雖然如大人所說,巨石城在二環建造計劃實施完畢後沒有在擴張,但黑石鎮那邊您可不能忽略掉了。
上麵這些市政基礎設施,巨石城有的黑石鎮都有,而且因為黑石鎮是後來建造,這些東西都是一步到位,無需再做改造調整。”
奧丁老爺點點頭,認同了魯維德的說法,黑石鎮他平日裡的確不怎麼關注。
“那黑石鎮有多少居民了?”
“在年尾的人口統計普查中,黑石鎮常住居民達到一萬一千人。”
“噢!居然都已經過萬了!”
“是的大人。”
人口增長迅速,自然有他一份功勞在裡麵,這是執政官的功績。
黑石鎮人口增長來源有兩個方麵。
一是磐石領各城鎮神殿祭司推送來的務工人員,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在簽訂雇傭協議後,市政廳會為他們安排各自適合的崗位工作,並提供穩定住所。
崗位工薪、福利、責任、義務等詳細交易內容一一標注在契約內,白紙黑字,童叟無欺。
工作時間少則三年,多則五年,到時候市政廳提供的住所將成為其私有財產,徹底落戶巨石領,在崗位上發光發熱。
人口來源之二,則是有錢人主動移居。
他們身份往往是商人、傭兵、超凡職業一流。
這部分人口增長是一直存在的,隻不過目前放緩了而已,而且遷移目標從巨石城變成了黑石鎮,跟以前有細微差彆。
奧丁念頭微動,喚出地圖光幕,視角鎖定在黑石鎮區域,仔細觀察起來。
從東西向的參照物來看,黑石鎮處於上河屯與北石嶺一號山頭的中間;耕地以北,黑鐵河以南。
該位置地形平坦,臨近河流耕地,往西走二十公裡是北石嶺,過了河往東同樣二十公裡是巨石城。
總體來說,位置很好。
還有一處不算缺點的缺點,那就是南北擴張空間不足,隻能沿河往東西兩側呈帶狀發展。
這就使得黑石鎮有著迥異與巨石城的擴張方式。
地圖放大一倍,呈現出街道住宅布局。
奧丁可以清晰的看到,黑石鎮就像是一個規則的橫向長方體坐落在河岸,寬闊街道橫平豎直,把鎮內區域分割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方塊,十分有趣。
在詢問過魯維德後,他知道這是種規劃方式在各城市很常見,簡稱分類居住規劃。
將通俗一點,就是富人區、平民區、貧民區的檔次區彆。
不過魯維德沒有在黑石鎮大搞這一套,隻是借鑒了這種分區方法,將城鎮建築規劃成涇渭分明的住宅區域。
譬如最開始建造的礦工居民小區。
該小區位於黑石鎮的西側,在地圖上是個比較大的方塊,裡麵有集體住宅、食堂、軌道交通、公共廁所,甚至還有建造用來售賣的私人獨棟住宅。
幾乎所有的礦工居住在內,既是小區,同時也是交際圈子。
有些勤奮的礦工攢夠了買房的錢,也會選擇在該區域內購買獨棟住宅,畢竟基礎設施哪裡都一樣,能不離開熟悉的交際圈子最好。
這也正是分類居住的規劃本質,人們會自動尋求合適自己的圈子融入進去,而不是生活在格格不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