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攝影師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特點,而布魯斯最為擅長的就是捕捉情感/情緒。
他努力捕捉攝影主題內的情緒、誠實表達個性的元素,通過鏡頭,他總是能夠捕捉到那些一閃而逝的微妙細膩情緒波動,這是他認為人物身上最寶貴的特質,同時也是攝影賦予時間彆樣意義的方式。
這,也是“GQ”尋求布魯斯幫忙填補空缺的原因,哪怕他們知道布魯斯已經連續完成兩個西裝主題。
如果有人能夠在相同的西裝主題下捕捉到不同特質不同色彩,那麼布魯斯毫無疑問是最好的選擇。
布魯斯第一時間就捕捉到了安森的緊張。
但安森給出一個意外的答案。
“不,我不緊張。我隻是……僵硬。”
認真想想,這句話也沒錯。
布魯斯嘴角輕輕一扯,但笑容沒有能夠展露出來,搖搖頭表示否定,“你太在意鏡頭了。”
安森不理解,“我以為拍照就應該看鏡頭。”
這裡,涉及一個心理學概念,第四牆。
在觀看舞台劇的時候,舞台左右方向和後方天幕構成整個空間的三麵牆壁,剩下一個方向就是觀眾席。
所以,第四牆就是舞台和觀眾席之間假設出來的一麵看不見的牆壁,這麵透明的牆壁隔離觀眾和演員。
如果演員意識到第四牆的存在,就可以專心表演而忽略觀眾的存在。
如果觀眾忽略第四牆的存在,則可以全身心沉浸在表演之中,忽略其他影響因素。
正是因為如此,在電視和電影的拍攝中,演員的眼神需要儘可能避開鏡頭,避免打破第四牆而破壞沉浸感,除非是導演的精心設計,利用第四牆做文章,製造出不同形式的沉浸體驗。
但平麵拍攝則不同。
模特需要正視鏡頭,用眼神打破第四牆,與觀眾展開溝通,完成情緒傳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動作。
儘管作為演員和作為模特,對安森來說都是第一次,但基本理論還是懂的,並沒有犯簡單的基礎錯誤。
所以,問題出在哪兒?
打開方式,哪裡出錯了嗎?
布魯斯沒有開口回應。
他知道安森是正確的,平麵拍攝確實需要和鏡頭交流,儘管肢體語言也占據重要比例,但眼神的力量不能忽視,如同畫龍點睛,最後總是需要眼神的。
然而,太過在意鏡頭反而導致肢體和表情的僵硬,不僅破壞整體均衡,而且完全捕捉不到安森的神韻和氣質,甚至就連嘴角的笑容也落不到眼睛深處。
這樣拍攝出來的作品,沒有生命力。
那麼,應該如何把握分寸呢?
這是模特的課題,同時也需要攝影師的引導,話語,本來已經來到嘴邊,布魯斯卻注意到一個細節——
此刻。
就是眼前這一刻。
當拍攝停止,沒有閃光燈沒有快門,從拍攝狀態脫離出來,安森開口回應的刹那,他的神采就回來了,如同黑白變為彩色一般,那個鮮活明亮的安森掙脫紙麵束縛活了過來。
如此神奇。
布魯斯硬生生地將話語吞咽下去,沒有回應也沒有理會,右手食指再次摁下快門,捕捉眼前這個瞬間。
哢嚓!
空氣,一片安靜。
安森:???
快門和閃光打斷安森的詢問,他完全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滿臉錯愕地看向布魯斯,“這是在做什麼?”
布魯斯有一個想法。
“不要理會我,也不要在意鏡頭,把眼前這個空間當作遊樂場,移動起來,不要定點也不要姿勢,按照自己的想法移動,儘情釋放,其他事情交給我。”
安森此時就意識到,自己還是欠缺經驗,布魯斯這是讓他在攝影棚發瘋撒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