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無人關注(1 / 2)

人來,人往。

潮起,潮湧。

眼前的紐約,顯得忙碌而嘈雜,來來往往的人潮將視野填補得滿滿當當,卻沒有人願意停下腳步。

即使現在沒有智能手機,這座鋼筋森林也依舊繁忙依舊擁擠依舊沒有溫度,每個人都好像上緊發條的娃娃,沒有靈魂也無法停頓地全速前進,耳邊傳來的呼嘯與嘈雜讓空間景象化作一團模糊的光影。

宛若“黑客帝國”的數據世界。

一個人,就是一組數據,彼此之間沒有交集也拒絕交錯地匆匆擦肩而過。

正是因為如此,那一闕無人問津的旋律才顯得更加特彆。

靜謐而哀傷、明亮而清澈,用音符為世界上色,稀薄的金色陽光擁有一絲溫度,視線和耳朵都跟著過去。

那是一個四人樂隊,吉他、鍵盤、鼓手……大提琴。

安森,有些意外。

在林肯公園將說唱以及電子融入搖滾之後,搖滾樂隊迎來一個全麵發展時代,不同樂器不同組合越來越多。

但是,大提琴依舊非常罕見。

作為古典樂器,大提琴的低音在樂隊裡很難尋找到配合,即使是同樣低音部的貝斯,它和大提琴也不在一個頻率上,稍稍不注意就容易打架,不要說現場演奏了,就連編曲也麵臨諸多困難。

共和時代(One-Republic)在2006年發布單曲“道歉(Apologize)”,這首歌完全圍繞大提琴展開編曲,在流行搖滾樂隊的風格裡開辟出全新世界;然而,即使在“道歉”爆紅之後,大提琴在搖滾樂隊裡的運用依舊不太常見。

卻沒有想到,今天在街頭演出看到了大提琴——

等等,難道眼前就是還未成名的共和時代嗎?

安森有些好奇。

可惜,不是。

沒有瑞恩-泰德(Ryan-Tedder),也沒有看到共和時代其他成員的身影。

而且,好像也不是民謠樂隊,就是一支純粹的搖滾樂隊,粗粗打量一番,安森並沒有看到熟悉的臉孔。

果然,民間臥虎藏龍,早在2000年,就已經有樂隊在研究不同古典樂器加入編曲的效果,在人們看到成果之前,前人就已經栽樹很長一段時間了。

認真想想,也不意外。

“道歉”是2006年作為單曲發行的,但一直到2008年被用在劇集“緋聞女孩”裡作為配樂,這才一炮而紅。

大提琴在搖滾樂隊裡的使用,確實不容易;被普羅大眾廣泛接受,又需要更漫長的一個過程。

眼前的樂隊,也是一樣——

如何正確使用大提琴,依舊是一門課題,所以他們演奏的旋律,略顯磕磕絆絆,還沒有完全融洽。

同時,來來往往的行人也拒絕停下腳步,甚至就連一個眼神一個視線都欠奉,全然看不到他們的存在。

以前,在電影裡看到街頭演出,比如“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難免對街頭演出產生一些浪漫的想象;但現在,從原主的記憶裡得知,前身也曾經嘗試過街頭演出,實際情況卻比想象得糟糕殘酷許多。

在紐約,並非所有人都可以街頭演出,他們必須向市政廳申請許可,並且在指定區域演出,如果更換演出區域,則需要再次向市政廳報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