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一廂,安森和詹姆斯-弗蘭科相繼確認通過試鏡分彆拿下角色,但這並不是結束,兩個人分屬兩家不同經紀公司,彼此之間自然不會通氣,由經紀人展開合約談判。
如果說安森作為男主角,合同談判的不同可能性會導致談判進展緩慢,按道理來說詹姆斯應該會順利一些,然而事實不然,談判進展也並不順暢——
原因就在於,索尼哥倫比亞希望能夠製作係列電影,但他們自己高層內部也還沒有達成統一共識:
簽約演員是否應該打包?詹姆斯的角色是否會出現在續集?他們是否應該因為續集而抬高演員的待遇?如果現在就決定但電影失敗的話又怎麼辦?
諸如此類等等。
一廂,其他主要角色的試鏡,沒有預期的順利。
其中,女主角瑪麗-簡這個角色,山姆-雷米屬意艾麗西亞-維特——也就是屏幕試鏡結束後和詹姆斯前往酒吧的那位,索尼哥倫比亞方麵也已經和艾麗西亞展開交涉討論,問題在於還有其他意見。
反對,倒不至於,隻是其他人沒有那麼積極肯定,“不討厭但也不會為之歡呼”,模棱兩可的態度讓索尼哥倫比亞和艾麗西亞的談判進展也放慢下來。
嚴格來說,安森、詹姆斯兩個人和艾麗西亞也沒有本質區彆,不要說目前還沒有白紙黑紙簽約了,即使簽約,製片公司也一樣有可能臨時更換演員。
再加上埃德加的野心勃勃——
埃德加並沒有打草驚蛇,而是選擇一步一步完成鋪墊,循序漸進地拋出誘餌,小心翼翼地製造局麵,然後再揭曉自己的野心,目標瞄準票房分紅。
於是。
整個談判陣線拉長,短時間內很難看到談判結果。
從九月到十月,眼看著十一月就在街角拐彎徘徊,埃德加的細心、耐心、大膽和果敢終於贏得回報。
合約,拍板。
本來,埃德加試圖爭取一份三百萬美元片酬加上5%北美票房分紅的合約,但索尼哥倫比亞拒絕。
索尼哥倫比亞點頭同意票房分紅分擔風險共同進退的提案,但一百萬美元片酬加上1%北美票房分紅是他們的條件,越是大公司利益算盤越精細。
雙方,你來我往,互相拉鋸。
遺憾的是,安森缺少履曆表,唯一一部“公主日記”也還沒有正式上映,流量和熱度是否能夠轉變為票房依舊是一個未知數,籌碼份量還是不夠。
埃德加權衡利弊過後,做出讓步,最後達成共識——
兩百萬美元片酬加3%北美票房分紅。
附注,分紅僅限於北美票房超過一億美元的部分。
也就是說,如果“蜘蛛俠”北美票房一億一千萬美元,那麼安森可以分到一千萬美元的3%,也就是三十萬美元。
這是索尼哥倫比亞的底線,那麼這樣的堅持,意義何在呢?
其實就是數學題,索尼哥倫比亞還是期待電影北美票房能夠突破兩億美元,如此以來給予安森的分紅就是三百萬,疊加一下,就相當於安森擔任男主角的片酬是五百萬,對索尼哥倫比亞這是可以接受的。
此前,埃德加就說過,他有信心為安森爭取到五百萬美元的片酬——
現在,談判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五百萬美元確實是索尼哥倫比亞的上限,但埃德加和安森改變了情況,“削減”了三百萬美元片酬、以票房分紅代替,展現誠意展現信心,期待著攜手索尼哥倫比亞書寫成功。
對此,索尼哥倫比亞非常滿意,控製成本、降低風險、通力合作,“蜘蛛俠”的製作終於走上了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