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 光陰故事(1 / 2)

不由地,安森就想起了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法蘭西波旁王朝複辟前的最後一任國王,直接導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他既是法國曆史上唯一被執行死刑的國王,同時也是英國查理一世之後歐洲曆史上第二位被執行死刑的國王。

翻閱史冊,“懦弱”、“奢華”、“腐敗”等等關鍵詞成為路易十六一生的注腳,並且成為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重要轉折點,他是一個符號、一個標簽、一段曆史,卻從來不是一個真實的人。

路易十四給法國遺留了財政的混亂和普遍的衰落,路易十五則將窮奢極欲發揮到一個全新的極致,後者花費了大量精力在對婦女的追求之上,他的許多情婦和風流韻事都被載入史冊,早早預示盛極必衰的亂象。

最後,留給路易十六一個千瘡百孔苟延殘喘的國家,法國大革命已經開始萌芽。

想想布拉德,想想莉莉、康納和邁爾斯,他們始終在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們始終試圖牢牢抓住生命裡的某些華彩,卻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撞牆,一直到開始自我懷疑,倉皇失措地抓住一切救命稻草,但終究還是成為被排斥被遺忘被拋棄的存在。

而路易十六呢?

路易十六貴為一國之主,顯然,他的生活從表麵來看不能和如同螻蟻一般掙紮苟且的布拉德相比較,也不能和苦苦在現實邊緣掙紮的莉莉他們相比較,但路易十六的人生其實也從未在自己的掌控裡,越是努力收緊雙手,那些沙粒就越是抓不住。

一國之君人前的無上榮耀與背後的落寞孤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路易十六隻是想成為一個鎖匠,但是國家興亡的重任壓在他的肩膀上,讓他沒有辦法隨心所欲。

在這一點上,路易十六和布拉德一樣、和莉莉他們一樣,他們都被困在自己的牢籠裡,不斷掙紮,卻始終不曾打破枷鎖。

國家政權搖搖欲傾時,路易十六曾經努力過掙紮過,曾經嘗試挽救這個國家,他也不希望自己落得祖父路易十五被稱為“昏君”的下場,但是可惜,他失敗了,因為成為國王從來就不是他所追求的。

當法國大革命掀翻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時,路易十六淪為了階下囚。

“誰又曾經想成為國王呢(Who-Would-Ever-Want-To-Be-King)?”

至少他路易十六就不想,因為他從來就不諳政治。

路易十六的確對國家和人民犯下了過錯,但這是一個朝代前行的車輪,並不僅僅是路易十六的錯。

最後,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安東尼特以裡通外國的反革命罪和陰謀複辟罪被處以死刑。

一直以來,懦弱膽小就是路易十六撕不掉的標簽,卻萬萬想到,行刑之前,這位夢想成為鎖匠的國王展現出自己的膽魄,從容不迫英勇無畏地走上斷頭台,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

在臨刑前,他對著圍觀的群眾大喊:

“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其實,路易十六何錯之有,他從來不想當皇帝,他隻是想沉迷在鎖頭的世界裡,但他卻不被允許。

在這一點上,布拉德也好、莉莉他們也罷,比路易十六幸運,至少他們依舊在從事自己夢想的事業。

曆史,就好像一首詩歌,蒼白、黑暗、多彩,有著各種各樣的無奈和必然。

布拉德也好,莉莉他們也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和路易十六都是同一種人:

孜孜不倦追逐夢想,卻在現實世界裡被摧殘得支離破碎,跌跌撞撞一路狂奔的最後則是頭破血流遍體鱗傷,殘酷的現實世界讓夢想的羽翼不斷凋零,一直到所有的心高氣傲所有的雄心壯誌所有的天真爛漫全部都被磨平——

或憤世嫉俗,或意誌消沉,或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