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 北美六億(1 / 2)

一個提問,北美五億美元票房,到底什麼水平?

1997年“泰坦尼克號”的出現,北美地區電影曆史上第一部五億美元、第一部六億美元票房的作品閃亮登場,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電影市場從此進入新紀元,現實並不然。

在前世,一直到2008年“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才出現第二部北美五億美元的作品;一直到2009年的“阿凡達”才出現第二部北美六億美元的作品。

期間,“星球大戰前傳”、“怪物史瑞克2”、“加勒比海盜2”等三部作品分彆邁入北美四億美元的票房門檻,卻全部在五億天塹前方止步,沒有能夠書寫曆史。

換而言之,北美電影市場,一直到2009年以後才是真正進入“北美五億”時代,後續不斷創造高峰。

而現在,一支小蝴蝶扇動翅膀,在一個平行時空裡稍稍改寫了曆史,儘管無從得知這是否徹底改變整個電影市場格局,但至少——

“泰坦尼克號”不再孤單。

“蜘蛛俠”,在上映三周累積票房就輕鬆突破三億美元的情況下,一路高歌猛進,展現強大的號召力。

四億。

五億。

輕輕鬆鬆,毫無懸念。

整個北美市場見證著“蜘蛛俠”勢如破竹地節節攀升,真正令人期待的是,這部鄰家英雄的電影作品是否能夠突破“泰坦尼克號”所保持的票房記錄:

北美六億零六十八萬美元。

並且,登頂北美影史票房冠軍寶座?

不由地,所有人屏息凝視。

世界杯的風潮,終究還是拖拽住“蜘蛛俠”的腳步;再加上今年暑期檔各大電影公司全部卯足了勁,各式各樣的類型大片粉墨登場,激烈競爭掏空市場,延緩了“蜘蛛俠”後續衝擊曆史記錄的腳步。

當“蜘蛛俠”北美累積票房數字晃晃悠悠地邁過五億九千五百萬美元的時候,那一組數據似乎就陷入停滯,以蝸牛的速度磨磨蹭蹭地一點點增長。

顯然,這著實令人扼腕。

業內人士也隻能感歎,和當年“泰坦尼克號”一樣,最後階段票房增長已經幾乎不可能,完全就是電影公司自掏腰包,又是特彆放映又是觀影活動,硬生生地把票房數字磨蹭著越過六億美元那條線,現在“蜘蛛俠”也是一樣的情況,這也證明當前北美票房市場就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五億就是天花板。

然而,索尼哥倫比亞也和當年的二十世紀福克斯一樣,不願意錯過在史冊留名的機會,再次運作起來。

索尼哥倫比亞不僅把電影的上映周期從二十二周延長一個月到二十六周,並且配合安森另外一部主演電影“貓鼠遊戲”組織放映活動,刺激票房市場。

最後的最後,“蜘蛛俠”也磨磨蹭蹭地越過六億美元那條線,北美累積票房定格在六億零二十三萬八千美元的數字上,以微弱劣勢落後“泰坦尼克號”暫時位居北美影史第二的位置。…。。

儘管非常非常遺憾地,沒有能夠創造全新記錄,但“蜘蛛俠”依舊成為北美影史第二部六億美元的作品,再加上電影前三周周末書寫的無數輝煌,毫無疑問地,這部作品已經在曆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時,再回顧過往,“蜘蛛俠”登場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北美兩億美元恐怕就是電影的最高上限,三億美元根本是鏡中花水中月的一個虛無幻想。

結果,“蜘蛛俠”卻讓所有看衰這部作品的人們大跌眼鏡、無地自容,電影的成就遠遠超出想象。

當然,索尼哥倫比亞高達一億三千九百萬美元的製作成本以及超過一千萬美元的宣傳成本著實駭人;但憑借著北美六億美元的票房表現依舊讓他們狠狠大賺一筆——

儘管索尼哥倫比亞沒有公布電影的詳細分紅收入,但根據福布斯的內線消息,這部電影為索尼哥倫比亞帶來至少一億美元的盈利。

而且,這依舊是不是全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