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盧卡斯沒有特彆想法,反正好萊塢演員的本職工作就是挑戰不同角色;但現在冷靜下來想想,他頓時明白過來,係列電影還是稍稍不一樣。
而且,詹姆斯-邦德和彼得-帕克兩個角色都已經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在演員挑選方麵就更加需要謹慎了。
但盧卡斯稍稍意外的是,“你剛剛說的是第一?”
那就意味著,後麵還有第二第三?
難道安森真的那麼不適合007嗎?
“第二,年齡。”
“儘管米高梅方麵沒有限製年齡,船長方麵的消息是十八歲到四十五歲;但這不意味著米高梅願意真的挑選一位十八歲的007。”
“十八歲的詹姆斯-邦德可能導致整部電影青少年化,尤其是喪失007對女人的吸引力,這是米高梅絕對不願意看到的局麵。”
“如果詹姆斯-邦德十八歲的話,那他就還在特工學院才對,整個故事的打開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我個人猜測,米高梅應該還是會選擇三十五歲左右的演員,符合目標群眾的市場定位,也正好好萊塢演員的黃金期。”
一直以來,安森都知道,目前來看,年齡和瓶一樣都是一個限製標簽,阻礙他通往更多角色。
前世,在007的故事裡,皮爾斯-布魯斯南準備卸任之後,亨利-卡維爾曾經是詹姆斯-邦德的候補演員;而且,這位年輕的英國演員在試鏡裡表現非常出色,一路過關斬將,贏得了至少四位製作人的認可。
當時,亨利-卡維爾幾乎已經板上釘釘確認出演新任詹姆斯-邦德!
然而,製作人以及電影公司展開反複會議,最後還是否認了這個想法,唯一原因就在於亨利的年輕——
2003年,亨利年僅二十歲。
其實,不止是米高梅以及007製作人們的原因,主要還是整個國際市場的定位,相較於青少年市場來說,主流的類型商業電影目標群眾都是工作穩定、生活穩定的成年人,自然而然地,演員選擇也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最後,亨利倒在終極門檻前。
007團隊從頭開始試鏡,丹尼爾-克雷格(daniel-craig)脫穎而出,彼時他年僅三十五歲,這已經讓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007。
正是因為如此,製作團隊將這個007定義為初出茅廬的詹姆斯-邦德,略顯莽撞和毛躁,自己也可能犯錯,並且更加依賴身體去打鬥和對抗,第一部係列電影改編對象也選擇了007係列原著的第一部作品“皇家賭場”。
從如此角度來看,“與歌同行”願意考慮他已經是破例,因為劇本裡,這個角色從二十歲一直到四十多歲,年齡跨度和“貓鼠遊戲”比較起來也毫不遜色。
但區彆在於,“貓鼠遊戲”裡,小弗蘭克-阿巴內爾大部分時間都是十七歲,安森的表演完全信手拈來;“與歌同行”裡,約翰尼-卡什則更多時候都在三十歲,從如此角度來看,傑昆確實是更為貼切一些。?…。。
“另外……”
安森稍稍停頓。
盧卡斯沒有掩飾自己的意外,“還有?”
安森點頭,“名聲。”
盧卡斯不理解。
安森繼續解釋。
“007是間諜,至少名義上是,係列電影總是喜歡啟用一些名聲不是那麼響亮的演員,重新打造007的形象,避免觀眾已經先入為主產生刻板印象。”
“而我,現在名聲太響,在其他作品可能是一個優勢,但在007係列卻可能是劣勢,甚至到不了試鏡那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