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重要的是,HBO不認為“大象”符合奧斯卡的頒獎體係,這部作品在頒獎季應該如何定位呢?
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攝影?
全部行不通,因為電影自身的獨特性,即使HBO準備衝擊頒獎季,定位問題也是橫亙在眼前的難題。?即使在最後,HBO集中力量攻略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從電影的定位和風格來看也難以打開局麵。
HBO自己常年攻略艾美獎,對這一套學院公關再了解不過,在公關方麵的巨額投入可能無法得到有效的回報——
畢竟,在最開始,“大象”就沒有瞄準任何獎項。
金棕櫚,是意外也是驚喜,HBO沒有必要太貪心。
客觀來說,“大象”進入電影院放映,這已經超出預期,HBO隻是希望資深影迷能夠領略電影魅力而已。
沒有野心,沒有布局,沒有公關,什麼都沒有,HBO僅僅隻是圍繞電影本身策劃,一切回歸純粹。
HBO依舊是HBO,堪稱業界難得的理智和良心。
在頒獎季轟轟烈烈的喧鬨裡,著實堪稱一股清流。
於是,就有了眼前這一幕。
“大象”安排在全美二十七間院線進行小範圍點映。
其中,洛杉磯和紐約各兩間院線,另外二十三個大型城市則各自安排了一間院線。
並且,全部都是獨立藝術院線,遠離大型商場以及大型連鎖電影院。
整個目標、定位、策略非常清晰——
這就是一部專門為電影愛好者們放映的獨立電影。
自然而然地,HBO沒有進行地毯式的宣傳和推廣,隻是瞄準特定目標群眾進行定點投放,低調得不行。
金棕櫚得主,居然如此待遇?
準確來說,這才是當下的常態。
眼前,歐洲三大電影節還是頂著藝術的標簽形象,它們和奧斯卡之間的聯係也處於剛剛萌芽階段,和主流市場之間隔著一條鴻溝,三大電影節的得獎作品市場表現往往都不值一提。
這些作品的市場發行,在現在,基本完全依靠獨立藝術院線,一輪一輪地放映,根據不同國家地區藝術電影的市場潛力來決定最後的票房成績——
全球範圍內,突破一千萬美元的作品都屈指可數。
簡單來說,現在拍攝藝術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們都是依靠拍賣海外發行版權回收成本。
比如說,“大象”的發行版權,HBO賣給一家法國發行公司負責法國地區的發行和上映,三十萬美元;又賣給一家英國負責英倫三島的發行和上映,五十萬美元。
諸如此類等等,依靠這些收入回收成本乃至於創造收益。
在現在,藝術和商業之間的界限,還是非常明顯。
“大象”的如此待遇,實屬正常。
不過,因為安森的存在,“大象”還是贏得了更多矚目。
以“紐約時報”、“好萊塢報道者”為首的主流媒體紛紛給予,特彆是安森擔任製片人的首作“蝴蝶效應”正在大殺四方,這也為安森首次嘗試獨立作品挑戰的“大象”吸引目光。
再加上金棕櫚和格斯-範-桑特的光環,“大象”的點映匪夷所思地在假期檔裡製造出一股洶湧浪潮,數不勝數的目光紛紛聚集,翹首以盼電影的登場。
(本章完)
七七家d貓貓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123dua.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