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私戀失調”依舊在影迷之中頗受歡迎,DVD市場也取得不俗成績;但兩千五百萬美元的投資,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擔任導演,在戛納拿下最佳導演獎,最後電影沒有能夠實現票房盈利,也沒有在頒獎季贏得更多矚目——
失望,在所難免。?那麼,“大象”呢?
在沒有期待的情況下,“大象”的單館票房宛若龍卷風般呼嘯而過,整個好萊塢天翻地覆,期待值瞬間爆表。
理所當然地,人們好奇電影的後續票房走勢。
儘管整個好萊塢都知道,獨立電影想要在市場殺出一條血路的困難,畢竟,“低俗小說”終究隻有一部。
但現在,單館票房居然爆發出如此能量,金棕櫚和安森的加持,再加上HBO準確的推廣和定位輔助——
也許?
誰知道呢,“大象”也許能夠帶來更多驚喜?
一時之間,好萊塢裡裡外外熱鬨非凡,不要說“指環王3”、“蝴蝶效應”了,就連頒獎季電影也不香了。
正好,2003年結束,邁步進入2004年,冬季檔開始,北美電影市場陷入全年最低迷最冷清的階段,與其那些老生常談的作品,不如期待“大象”帶來一些額外驚喜,看看北美市場是否隱藏更多能量。
一片沸沸揚揚。
然而,風暴中心的HBO卻顯得格外冷靜,甚至有些過分冷靜。
那輕描淡寫、不緊不慢的姿態和好萊塢的熱血沸騰、驚濤駭浪形成鮮明對比,著實令人哭笑不得。
HBO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他們沒有大驚小怪、欣喜若狂,儘管“大象”點映單館票房書寫全新曆史,他們也沒有被熱血衝昏頭腦。
一來,“大象”製作成本隻有三百萬美元,接下來不管發生什麼,HBO都能夠盈利,自然沒有必要心急火燎。
二來,藝術電影的票房往往如此,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儘管目前“大象”似乎已經占據一切有利位置,但不管是電影風格還是題材類型,包括渴望看到安森成為電影靈魂的路人觀眾,可能都無法贏得市場的芳心。
更何況,電影自身的敏感題材就注定了觀眾的褒貶不一,爭議貫穿始終,擴映之後也難以避免這樣的局麵。
所以,策劃還是需要策劃的,但前提是保持冷靜和理智,與其風風火火地立刻讓電影和普羅大眾見麵,不如放慢腳步讓口碑發酵,為觀眾們做好心理建設。
HBO的策略是,吸引真正感興趣的目標群眾,從而避免懷抱高期待值進入電影院吃瓜卻因為大失所望破口大罵導致電影爭議持續發酵的那些路人觀眾。
他們不貪心,不追求全方位的票房井噴,就是瞄準目標群眾。
否則,“私戀失調”的最終票房數據就擺在眼前。
一片歡騰和喧鬨之中,HBO始終保持低調保持沉穩——
2004年第一周,同時也是“大象”上映第二周,HBO繼續保持點映步伐,在七十間院線上映。
(本章完)
七七家d貓貓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123dua.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