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後,張世昌馬上將話題引入正題。
“傳統核聚變的思路,都是將大量的反應物集中處理,通過熱運動,最終使原子之間克服庫侖力,發生聚變反應。“
“礙於機械裝置和材料科學的局限性,我們也沒辦法將反應物進行更微觀的控製和處理。隻能較為粗糙的嘗試去開發核聚變蘊含的能量。”
“這也是困擾現代核聚變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是,生物科技不一樣,生物科技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的尺度是微米級彆,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巨大的精密加工廠,而當前生物科技下,細胞可以精細控製的程度更是達到了納米級彆,精準的操作蛋白質,dna,以及其它有機分子。”
“彆看現在的電路設計,可以在納米級彆進行操作,但是,無論是從操作的靈活性,還是功能的多樣性來說,芯片技術,比起細胞來說,都差距太遠。”
“更彆說,細胞可以通過一套遺傳物質,就能從微觀世界,跨越數個量級的尺度單位到宏觀世界個體的表達過程。”
“比起細胞演化生命的渾然一體,機械科技,目前組合的方式還太粗糙。”
“整體來說,機械科技,通過宏觀設備乾預微觀尺度的造物,相差的數量級越多,乾預和直接操作的難度就越大。”
“我們可以加工木頭,做家具,做木板房能做到嚴絲合縫。但是,無法操控原子聚變到得心應手。”
“但是,生物科技在這方麵卻非常有可挖的潛力,光是現成的樣板和參考,都比機械科技如今的體係結構要豐富的多。”
“所以,因為我們近百年在核聚變理論技術的挖掘,加上生物技術的先進性,這才讓我們有機會在短短數個月的時間,突破了層層障礙,也就有了前幾天生物戰機戰勝敵人突擊者的戰果,也就有了今天大量太空飛船使用自身引擎擺脫地球引力的盛況。”
“可以說,核聚變技術,已經初步成功應用在生物領域。”
“成績有了,道路也已經探明可行,但是,我要說的是,目前的生物聚變技術還並不完善。”
“我們生物戰機的性能,除了受操作員身體因素造成的限製外。”
“動力源,同樣是一個巨大的短板。”
“當前,我們的生物核聚變技術,主要是通過在元細胞內植入聚變插件,使元細胞產生聚變體,聚變體的主體構成,參考來自自然界廣泛存在的葉綠體,線粒體等產能結構。”
“我們設計的聚變體,采用的是氘氚進行聚變,聚變成功了,但是,聚變釋放的能量,我們卻不能夠完美控製,或者說控製的不夠。聚變發生的熱輻射能太過強大,超過了我們現在聚變體中的熱電轉化裝置的安全範圍。”
“那些聚變體控製不住的熱輻射能,就會逸散到寄住細胞中,雖然在細胞裡也加載了散熱裝置,但是,細胞還是會隨著時間的過去,熱量不斷累積而提前衰亡。”
“所以,現在的聚變動力源,每時每刻的工作,都有數不清的聚變細胞在死亡為代價。”
“之所以能夠暫時投入使用,根本原因也在於生物科技的高速繁殖性。”
“聚變細胞死亡了,再度補充,使聚變引擎始終保持在一定的有效程度上。”
“但是,這種補充終究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武器作戰過程中,合成聚變細胞需要的素材不可能無止境的提供。”
“而且,動力源輸出功率越高,細胞繁殖的效率可能趕不上死去的聚變細胞,最終,聚變動力源能夠提供的能量會越來越少,也因此,我們的聚變動力,支持作戰的時間非常有限。”
“所以,我們接下來最重要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突破這一重限製。”
“隻有突破這個限製,我們在即將開展的戰爭,才能讓各種戰爭武器,能源更加充足,威力更強,進而獲得更多的優勢,才有更多的希望去贏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