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朱常洛知道努爾哈赤不會滿足於一直被圈在遼東沃野之外。隻能漁獵的話,難以爆發更大的戰爭潛力。
而朝鮮卻著實是個好地方,中原王朝曆史上跟朝鮮有那麼多的故事,那裡卻至今能是藩國而未被化為實土,是有原因的。
大海、鴨綠江、長白山……地利因素啊。
一旦努爾哈赤能夠先從朝鮮入手,趁大明沒有反應過來之前拿下朝鮮,那就至少擁有了朝鮮西邊比較平坦又耕作成熟的良田。
朝鮮還有不少乖順農民和手巧匠人,水平總歸比女真高。
無論努爾哈赤會不會這麼做,今日朱常洛先創造了一種可能性,後麵如何,全看努爾哈赤和李琿如何行動。
但打鐵仍需自身硬,整訓京營和勇衛營、整飭九邊、昌明號生財並且滲透九邊武將和邊牆外諸族,布置先鋪開便是。
利瑪竇終於得以再次覲見,現在朱常洛已經成了皇帝。
“朕聽聞,在那泰西之地各國之主還要你那教皇加冕。你想宣揚的教義,朕十分謹慎。”朱常洛先行給了他一盆冷水,“華夏自有傳承,朕受命於天,普天之下無人能以任何原因在任何道理上淩駕於朕之上。”
“……陛下,草民等人絕不會冒犯尊貴的皇帝陛下無上的威嚴,更不敢危害您的統治。”
“佛法也是自域外傳來,曆經數百年、入鄉隨俗之後才落地生根。”朱常洛滿意地點了點頭,“朕倒想知道泰西之地信奉你這教,於文治百工上有什麼可取之處。這樣吧,朕可先允你留居京城。你回信泰西之地,諸多典籍、奇思巧器、能工巧匠,儘可遣來一批。朕詳加了解之後,再看允不允你等在大明建教堂。在那之前,即便廣東、南京所建教堂,也不可公然向百姓宣教了。”
利瑪竇又喜又急:“陛下,草民衷心感謝陛下隆恩。但是廣東和南京的教堂……”
朱常洛不由分說:“你們私下交遊,朕並不悉數禁絕。但在教堂每每定時聚眾,朕還是要先謹慎。先待朕更了解你們泰西之地,看看你們這教義會不會有損朕法統根基再說。無論如何,若於朕並無用處,朕何須允你們在大明傳教?”
利瑪竇無奈,隻能先認命。
“記住,於朕有用才行。”朱常洛強調了一下,轉入正題,“你們這些人能坐船於萬裡之外源源不斷而來,於海船營造上想必是頗有心得的。路途凶險,聽聞你們在火器上也有些巧思。占了大明藩國滿剌加,你們以海船東西行商,具體又是怎麼做的?今天朕先了解一下這些。”
他擺出了極度實用主義的傾向,就是要利瑪竇為了傳教大業先做工具人。
養心殿裡除了王珣,還有掌禦馬監的成敬,被朱常洛安排著準備去督造海船的馬堂、準備去兵仗局的孫隆都在這裡。…。。
他們好像隻是皇帝身邊尋常會有的太監在這裡侍候,利瑪竇也並不認識王珣。皇帝問什麼,他隻能答,不然連留居京城的恩準都撤回去了怎麼辦?
在臘月剩下的日子裡,王之楨那邊拿出了朱常洛要的錦衣衛名冊,田樂和李成梁在商議京營整訓方案,內閣和六部、都察院在商議開源之策的具體條文,吏部考功,戶部發年俸和第一批年終勤職銀,大明暫時平靜地邁向泰昌元年。
消息已經傳往更遠的地方。
在福建泉州府北門街都督第,有個體魄健壯的中年人在老宅中打熬筋骨。
老宅不小,牌坊闊氣。
畢竟這是被追贈左軍都督、賜諡武襄的俞大猷的家宅。
俞大猷已經去世二十一年了,他的獨子俞谘皋已經成為中年人。
可他並沒有去承襲朝廷恩蔭的世襲指揮僉事,而是一心在家研讀父親留下的兵法,練武強身。
這既是父親生前的忠告,也是俞谘皋的倔強。
就算要襲職,他也不能墮了父親威名,定要先從武舉博個功名出來!
無奈這些年,似乎總有人若有似無地打壓他,令他始終過不了這一關。
“小將爺,鄉親又送年貨來了。”
俞大猷留下的忠仆來到練武場,喊俞谘皋出去。
時間已經過去幾十年,但畢竟還是有人感念俞大猷曾經在東南抗擊倭寇的恩德。
春節將近,有些人家會送來些年貨。對此,俞谘皋要出去感謝。
而此時,傳旨的隊伍已經進入了泉州府城,徑往都督第而去。
泉州知府等人聞訊早至,隨著“天使”一同行走於儀仗之中。
在隊伍裡,有個紮彩的小轎,上有雲蓋。
而那小轎裡大紅綢布上,一道明黃聖旨,一個黝黑鐵牌。
泉州街坊見旨跪迎,但議論紛紛,不知何事。
已經入了城,傳旨太監縱聲高喊:“奉皇帝旨意,俞大猷有功於國,追封靖夷侯,予世券!”
百姓們先是一愣,而後整個泉州城都沸騰起來,消息不脛而走。
報喜之人狂奔向都督第,闖入門中就喘著粗氣說:“小……小侯爺……快……準備……接旨……”
“……啊?”
“陛下追封……”那人順了一口氣,熱切地說道,“靖夷侯!丹書鐵券都送來了!”
俞谘皋陡然晃了晃:“丹書……鐵券?”
“馬上就到巷口了!”
俞谘皋卻是熱淚一湧,泣不成聲。
他豈不知父親晚年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