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得意的神情頓時一滯。
王揚續道:“文乃先王經典,而德自孕育其中。先學‘文’以修‘行’,‘行’修而後‘忠信’可存。存忠信之後,弟子自當以修德為本,入孝出悌,愛眾親仁,如果這些都做不到,專務於文又有何用?是以孔門四科,德行居首,文學最末,然教弟子,又當以文為切入,譬若釣魚,想要魚所以借重釣竿,又有何可疑?”
原來如此!
眾學子紛紛點頭,暗歎此人巧思。
儒生也吃了一驚,心道原來還能這麽解釋!
這題目本是他用來刁難人的,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沒想到這小公子居然給答出來了!還答得有理有據,琅琊王氏,家學果然不俗啊!
儒生立即收起小覷之心,嚴肅問道:“《春秋》記載諸侯自行遷都者有幾處?”
王揚閉目心算起來,學子們也開始低聲議論題目。
儒生等了一會兒,冷笑道:“想不出來就回去吧。我荊州郡學,不是任何人都能進的。”
黑漢道:“我家公子尚未作答,你怎知他想不出來?”
“難道他想到天黑,我也要等到天黑?”
黑漢見王揚閉目不語,擔心他被難住,便說:“由你出題本來就不公平!你是事先準備好的題目!可我家公子要現想!要是讓我家公子出題,保管你一題也答不出上來!”
儒生沒有反駁這點:“我若是上門拜訪他,也可由他出題,可現在——”
“七處。”王揚睜眼道。
儒生一驚,追問道:“哪七處?”
王揚笑道:“這是第三道題?”
“自然不是,問有幾處就是要你說明有哪幾處,萬一你要是蒙的——”
王揚沒等他說完便回答道:“邢國遷夷儀,衛國遷帝丘,蔡國遷州來,許國先遷葉,再遷夷,三遷白羽,四遷容城。”
儒生眼中劃過驚駭之色,眾學子儘皆息聲!
儒生重整旗鼓,又問道:“《左傳》記晉國遷新田,楚國先遷邾,再遷繹,這三條《春秋》為什麽不記?”
學問之道,向來都是“說有容易說無難”,說一個東西為什麽有簡單,但要說為什麽沒有就很難。
問為什麽《春秋》不記,不管是回答說“《春秋》可能是忘了記”,還是以“事繁不能儘記”為辭,都是屬於個人臆測的範疇,當然做不得準。所以儒生才選用這道疑難問題壓軸,誓要將王揚徹底攔在郡學之外!
這回王揚連想都沒想,直接說道:“其實《春秋》向來不記列國自行遷都之事,隻記載為外勢所逼,而不得不遷者。邢國遷夷儀,乃是為狄人所逼;衛國遷帝丘亦複如是;蔡國遷乃是迫於吳國;許國四遷,三由楚命;唯遷於葉,乃欲避鄭丶楚雙逼,但還是事先經過楚國同意,方敢實施。”
王揚看了眼呆住的儒生與眾學子,繼續說道:“以上七處,皆非諸侯本意之遷。《春秋》唯記遷都而不點明‘迫遷’,一來不讚同諸侯不上報王室,自行遷都。二來不欲讓吳丶楚蠻狄得誌。這正是《春秋》一以貫之的尊王攘夷之義,即所謂‘微言大義’者也!”
眾人呆立原地,半晌無聲,王揚也不催促,就這麽靜靜等著。
黑漢則越發覺得自己跟對了人,看著王揚長身玉立,白衣飄搖,心道:以公子的才學人品,就該穿這樣好看的衣服啊!
————————
注:南朝宗王的封號代表食封地的賦稅,但卻不能享有封地的全部賦稅。西晉時是“三分食一”,餘下兩分得交朝廷,等到東晉國土減半,北有強敵,隻能“九分食一”,不要感覺“九分食一”聽得有點少,其實九分取一已經能過相當豪奢的日子了。還不算宗王的其他收入。
南朝王爵食封一般在兩千戶上下,當然,根據所封地的貧富不同,具體收入還是有很大差彆的。南齊武帝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曾經因為“好郡已儘,乃以宣城封之”,意思就是好的封地都封出去了,所以要把宣城郡封給兒子。
宣城在揚州內,而揚州是京都所在之州,意思是想把京畿大州內取一郡封出去。所以大家讀南朝史書時看某個王爺封爵的王號其實就能看出受寵不受寵。天子為不減少國稅,封王的地方一般都在長江中上遊等偏遠不發達之地,比如巴東郡就不算什麽好封地。
搜書名找不到,可以試試搜作者哦,也許隻是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