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大哉問(2 / 2)

冒姓琅琊 東周公子南 2755 字 2個月前

為什麽?

為什麽??

這到底是為什麽?!

柳惔如木頭一樣杵在台上,不能發一聲,腦中翻來覆去地想王揚的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若是單問也沒什麽,可若連在一起的話......

柳惔額頭冒汗,他甚至開始有些害怕,害怕自己繼續想下去。可又忍不住不想!

時間就這麽靜靜流逝,眼見柳惔像石化了一樣一言不發,三都講中性格最為急躁的徐伯珍忍不住了,替柳惔大聲回答道:“古書字辭訛誤,本屬常事,有什麽?!”

徐伯珍早年喪妻之後便不複娶,一心學問,究尋經史,遂成東陽儒學泰鬥。所住階戶之間,木皆生連理。門前梓樹,一年便合抱。東陽人謂之“學動蒼天”。

如此名望,下場和王揚對答,實在有以大欺小之嫌。

再說都講乾預論學,本就是違規之事。可在場卻沒人覺得奇怪,反而有理所當然之感。

因為王揚要駁的不隻是柳惔一人,而是要把整個古文尚書學派否掉!!!

這種情況下,彆說是徐伯珍一人,就是三位都講一起開口,也沒什麽稀奇的。更何況現在柳惔明顯不是王揚的對手!

“原來是訛誤。”王揚點點頭,“那我再提一問,《史記·周本紀》曰:‘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渡孟津。’《漢書·律曆誌》據《三統曆》說‘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再期,在大祥而伐紂’。

所謂‘再期’,即服喪兩年,九年加兩年,亦是十一年伐紂。

唯有《古文尚書·太誓篇》說‘惟十有三年春,大會於孟津。’說是十三年伐紂。

則《史記》丶《漢書》,何不從《古文尚書》十三年之說?

是司馬遷等人皆未見《古文尚書》乎?

漢時人未見,而我等卻見之,豈非咄咄怪事?”

王揚看了看徐伯珍,學著他的腔調道:“又或者,這也是‘字辭訛誤,本屬常事’?”

“你......”徐伯珍的臉迅速漲紅。

另一位都講沈驎士,隱居吳差山治學四十六年,簞瓢詠業,篤學不倦,遊學者多依之。前朝時為本郡太守所薦,詔任奉朝請,不就。永明六年,詔征國子學博士,又不就。時人有語:“吳差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市”。

此時他捋著白胡子,從容笑道:

“太史公雖博洽,然所記舛誤之事亦有不少。你以漢時之書證古書非,何不以古書證漢時之書非?《尚書》丶《史記》相抵牾,自然以《尚書》為準,晚出書不足據也。”

徐伯珍激動地一拍桌案:“正是如此!”

王揚用扇骨敲了敲掌心:

“解得好!既然晚出書不足據,那我們便以《尚書》證《尚書》。《漢書·律曆誌》引《尚書·伊訓篇》曰:‘誕資有牧方明。’鄭玄《典寶》注引《伊訓篇》雲:‘載孚在毫’,又曰:‘征是三朡’(zong),這是東漢時的《古文尚書》。可今本《古文尚書》的《伊訓篇》,卻沒有這三句,這又做何解呢?”

沈驎士原本如春風拂麵的笑容,彷佛在瞬間被凍結!硬生生僵在了臉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