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見巴東王言語犯忌,當眾和典簽衝突,都變了臉色。
孔長瑜急忙跑出打圓場:“王爺醉了!吳大人千萬彆放在心上!沒給大人送帖都是下官的疏忽!快,快給大人設座!”
吳修之眉毛輕顫一下,臉部線條微動,但很快便恢複如常。
巴東王手指吳修之:“你可以回去就向父皇告本王的狀!多寫點本王的劣跡,正好報本王當眾辱你之仇!”
吳修之眼底情緒毫無變化,停頓了幾秒鐘,拱手道:“下官隻是按朝廷章程做事,與王爺斷無私仇可言。如有得罪之處,還望王爺海量汪涵!”
巴東王嗤笑幾聲,極其不屑。
孔長瑜怕巴東王再說出什麽過激的話來,趕緊請吳修之入座。
巴東王一口飲儘杯中酒,斜覷醉眼:“之顏,你覺得這宜城春怎麽樣?”
“好酒。”王揚沒料到巴東王剛發完飆就和他說話,隻是隨口一答。
“本王也喜歡。可惜華山郡屬於雍州,運來頗為不便。如果是以前,哪有什麽雍州丶郢州的,隻有荊州!那喝這酒就方便多了!你說是不是?”
這句話可不是能隨便接的。
自東晉立國以來,荊丶揚兩州獨大。據荊州者常有造反之舉。史稱“荊揚之爭”。故而從劉宋開始,便逐漸分割荊州。
如今的雍州丶郢州包括湘州的很大一部分的地盤,都是屬於舊荊州的範疇。
巴東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無心感慨,但也可以引申為“希望擴大荊州疆域”的潛在想法。在場的多是累世官宦之家,誰沒嗅到其中的政治風險?所以大都閉口不言,避免這個話題牽扯到自己。
謝星涵想用眼神提醒王揚謹慎應答,卻沒找到機會。
王揚雖然沒有累世官宦,但一來外公屬於文人從政,曾經一落一起,王揚從小浸潤,也得熏染;二來讀書一向博覽,所謂“讀書能通世事”,讀書明智,並非虛言。大凡書能讀得明白,沒有越讀越傻之說。凡讀愚受騙,或者讀成所謂“書呆子”,其實不是書的過錯,而是讀得不好。
當年桓溫隨口說了一句“京口酒可飲,兵可用”,郗超便知桓溫有意北府兵權,代父寫信,解職退讓得以避禍。如今巴東王同樣是以酒切入,王揚也敏銳地察覺出這句話的氣味不對。
不管巴東王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意思,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未必不會做出一篇“巴東王野心膨脹”的文章來。更何況現在朝廷派的典簽官就在邊上,王揚如果隨便接話,說不定就有什麽不虞之禍。
可王爺的話又不能不應,王揚笑道:“風景之秀常在險遠,珍饈之味貴在難得。宜城春若能常致,也就沒什麽意思了,王爺以為呢?”
眾人心道:答得妙!
巴東王哈哈大笑:“說得在理!”然後笑著掃視座中士大夫:“很在理啊!”
四座陪笑。
巴東王看向吳修之,笑容一失,挑釁問道:“聽見了嗎?記好了嗎?這可是個好話頭,你好好想想該怎麽利用這句話向父皇誣告本王?”
座中賓客笑容頓僵。
吳修之閉著嘴,像是什麽都沒聽見一般,神色木然。
王揚看著這一幕,突然想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和《晉書·溫嶠傳》,再看巴東王,品著他方才的話,自覺品出些不同的意味來。不由心想:巴東王不簡單,吳修之能隱忍,以後和巴東王接觸要小心點......
當然,也可能是自己想多了?不過政治可不是一般人能玩的,水有點深,寧可多想,也彆少想,還是謹慎些好.....
......
宴罷,巴東王被扶至內室,癱靠在榻上,一群侍從伺候他解衣醒酒。
搜書名找不到,可以試試搜作者哦,也許隻是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