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咱爺們好好嘮嘮,娃子們的事兒,讓她們女人去管就是了。”
“來!喝茶。”
“這可是我特意去鎮上買回來的好茶,花出去十好幾文錢,也就才買了這半斤,你們快幫著嘗嘗看,值不值這個數……”
方正田一邊勸,一邊給兩人倒了兩碗茶,又說了幾句場麵話,兩姨父的臉色總算好看了些,再沒說出逼孩子把衣裳換回來的氣話。
看著妹妹兩家人他窮他有理,破罐子破摔的行為言論,劉氏很是下不來台,她一臉懊惱地回了房,把翻找出來的布包重新收好,又開始把大女兒的嫁妝翻出來,打算一會兒讓娘家弟媳幫著整理一下。
兩個小姨看著姐姐被氣得暴走,相視一笑,好不得瑟,頭對著頭商量著下次過來,還得想個辦法,幫自家娃子從大姐手裡摳幾套衣裳回家。
沒多久,鬆樹坳的阿婆一家子也過來了。
有了自家老娘的約束,兩個小姨老實了不少,大舅一家還是沒過來,不過讓二舅幫著帶了禮,這在農村也是常事,並沒有引起人的不滿。
二舅兩口子水都來不及喝上一口,就幫著忙進忙出的,讓劉氏心裡妥帖了些。
到這兒,親戚就來的差不多了,因著村裡都是雜姓,也不存在啥宗族之類的,不過娶媳婦嫁女兒的大喜事兒,隻要沒有大仇的,村子裡的人都會來湊一份熱鬨。
有些拿上幾個十幾個銅板,有些拿幾個雞蛋,還有些揣上兩雙自家納的鞋底子,也能混頓好的。
不過,那都是人情,你來我往的,也不存在誰占便宜誰吃虧,你來我家給的啥,下次你家有喜事,也是大差不差地還回去。
方承宗因著念了近十年的書,又是方家的長子嫡孫,自然是擔任起了記禮譜的重擔。
陸陸續續有村子裡的人過來上禮,禮重的提一隻半大的雞,禮輕的,拿兩條自家裁的帕子來的也有。
方正田兩口子在村裡的人緣還算可以,幾乎家家戶戶的喜事兒都沒落下過,時間越往後,人就越多。
好些個男人隨完禮,也不離開,就圍在方承宗的身邊,時不時問上一句誰誰誰家上了多少禮。
兩個舅舅是被問得最多的,還有兩個姑姑,也是被重點關注的對象,禮要是隨得少了,不但隨禮的人沒麵子,主人家也得被人議論幾句。
兩個舅舅隨的禮中規中矩,讓人挑不出錯。
兩個姑姑因著家裡條件好,隨的禮自然也不輕。
主要還是端午的時候,身為侄女的方雨桐,幫著她們說了幾句出頭話。
加上劉氏兩口子為了給兩個閨女做臉,下定時包出去的紅封也不小,這會兒回過來的禮,自然也就少不到哪裡去。
村裡人都誇兩個姑姑會做人,大伯和三叔在方老婆子的重壓下,也在兩個侄女下定時的紅封上麵,又添了十好幾個銅板。
村裡人沒什麼事兒,就在那裡算禮錢,一通算下來,加上當初的聘銀,紛紛暗自咋舌。
都說方家這兩閨女,養得值!
不過,再扭頭一看院子裡,那一大堆好木料打出來的大件家具,又不由得對方正田這敗家的行為,感到頗為不解。
一張大床、兩個能把兩個人裝進去的大櫃子、一張講究人家才會置辦的寫字桌、一個比人還高的三角櫃、一個放灶房裡的碗櫥、還有一張能坐下十幾個人的大飯桌和四張能坐兩個人長凳、再加上兩張一人位的單凳和兩個靠背椅,足足堆了差不多小半個院子。
堂屋裡,還放著兩擔水桶、兩擔子孫桶、兩個大水缸、四個米缸、兩大卷紅繩和削得整整齊齊,看著就高端大氣的兩大把筷子,一把就足足有一百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