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就差點被憋死了。
順城不比北上廣,這個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的小城,終究連偏安一隅都算不上,哪怕毗鄰那座所謂的北方明珠,可黃渤海分界線、闖關東影視城等“知名景點”也沒能為這裡發展遲緩的經濟帶來多少增速,更不用說對產業集群更加倚重的影視與短視頻行業了。
回家一周,幾十份簡曆石沉大海,王東升開始有些著急。
當爹的王岩卻不著急,當年他沒攔著兒子出去闖世界,如今更不會攔著他回家啃老,隻是當爹的越穩如靜水,當兒子的就壓力越大。
到底是出去過、北漂過、見識過的人,也是過年時親戚嘴裡“彆人家的怪叔叔”,北漂時哪怕積蓄微薄卻也過得如魚得水,怎麼回了老家卻成了草魚岸上跳,隻剩下撲騰呢?
眼見著存款越來越少,縱然王東升心中憋著一股勁兒,卻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總不能真的在家啃老。於是他開始考慮著重拾老本行做個自媒體賬號,或者籌備考公,又或者先去快餐店打個零工維持一下生計再說。也就是在這個當口上,王岩卻以老板的身份第一個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兒啊,明天來給我打下手吧,培養培養你,以後接我的班。”
王岩五十多歲了,按理說這個歲數的男人,早到了每日喝茶下棋等退休的日子,可他整日忙得腳不沾地,有時候淩晨才能回家睡覺,三更雞叫時又披星戴月出門。究其原因,他是做“大了”的,規範點說也叫“喪事組織人”或者“白事師傅”,誰家有人仙逝,他跟著忙前忙後,幫著親屬把“老了”的人入土為安。
老話說死者為大,大了自然也跟著“大”,所以在王岩眼中,這是個旱澇保收而且受人尊敬的工作,雖然苦了累了些,可隻要活著、隻要還在乾活,就終究不用愁沒有飯吃,當年他師父七十多歲時仍有人找上門,直到兒子把人接去廣州享福才算作罷。更何況自己本就半路入行,王東升今年不到三十,要是願意乾的話,嚴格來說比他當年還早了不少。
多攢點經驗和人脈,越往後走路也就越寬。
可惜,王東升很堅定地拒絕了父親的提議。
乾白事的,再怎麼叫著“大”,終究是個吃死人飯的,整日裡圍著的殯儀館、墳圈子、白事店來回打轉,每天回家都要帶著一身不知道哪兒沾來的灰,那味道怎麼洗都洗不掉。
嫌丟臉,是王東升永遠說不出口的理由,可實際上還藏著另一層理由:他自幼就厭棄父親的早出晚歸不著家,更何況十數年如一日的悲傷氛圍浸染,王岩臉上常年掛著一副改也改不掉的苦瓜相,抬頭紋都有了三折疊,王東升就算真吃不上飯,也不想自己變成這樣。
於是,拒絕後就生出了些許嫌隙矛盾,按下不表也就越積越深,直至演化成風暴時,一切都悄無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