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沈橋村也開始集資修起了牌坊。
沈橋村的人也逢人就開始炫耀自己的先祖如何如何。
沈橋村和小橋村作為相鄰的兩個村,村民之間自然來往密切,村民素質不一,每次炫耀的時候,說法也不儘相同,有些人就有些抬沈橋村踩小橋村的意味。
漸漸的,小橋村的村民覺出有不對勁了。
不少人心想,你們沈橋村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有一個不知道真有還是假有的兵部尚書,我們小橋村可是實打實的有一個25人組之一、中州市委書記徐遠舟!
看不起小橋村不要緊,不能看不起徐遠舟!
小橋村這些年的新農村建設在整個齊陽市那都是數一數二的。
村民休閒廣場,村民健身活動中心,全村道路硬化、村莊亮化工程、村圖書館都已經相繼建起來了,建這些項目,小橋村基本上都是通過自願集資的方式建起來的,徐遠舟、林若溪夫婦知道村裡要建設這些項目後,共先後向小橋村捐了95萬元,是整個小橋村出資最多的,幾乎占了這些項目資金的一半。
可以說,沒有徐遠舟、林若溪夫婦,小村的村民休閒廣場,村民健身活動中心,全村道路硬化、村莊亮化工程、村圖書館根本都建不起來!
被沈橋村的人揶揄,小橋村裡,尤其是一些年紀大的人看不下去了。
你沈橋村一個古代的兵部尚書怎麼能和我們小橋村走出去的徐書記比!
老人們一合計,覺得小橋村也有必要集資建一個牌坊,上麵就寫:25人組之一、中州市委書記徐遠舟的家鄉——小橋村。
而且牌匾一定要比沈橋村的要高,要大!
老人們於是推選在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徐友根去找村支部書記徐運良,提出小橋村全村集資修建牌匾。
“運良啊,遠舟就是我們小橋村的驕傲,又為村裡的建設出了這麼大的力,我們小橋村有必要也立塊牌匾,讓全村人、也讓沈橋村的人看看,我們小橋村才是禾橋鎮最響當當的村子。”徐友根說。
徐運良聽了,十分矛盾。
徐遠舟是從小橋村走出去的,又為小橋村的建設出過大力,職務級彆還這麼高,這是小橋村的光榮,按理來說,確實應該為他在村口修一座牌頭,但他現在畢竟還在職啊,現在又不許搞個人崇拜,為在職的領導乾部立牌頭,似乎有些不妥。
他自己都有些底氣不足的對徐友根說:“叔,您說的話確實在理,我們小橋村確實應該為遠舟立個牌頭,但您也知道的,遠舟這人低調,不喜歡張揚,村裡建這些項目,他雖然捐了款,但都特意強調不刻上自己的名字,在村頭上立牌頭,我怕他知道了會不答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