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欲擒故縱(1 / 2)

祁縣城內。

晨光初破曉,燕王曹宇的府邸內氣氛凝重而緊張。主位之上,曹宇的麵容顯得格外沉鬱,他身旁簇擁著曹家及夏侯氏一族的精銳將領,每一雙眼睛中都閃爍著對即將來臨戰事的憂慮與決心。

曹宇的歎息,如同秋風中最後一片落葉,輕輕飄落在眾人的心湖,激起層層漣漪。

“伯權那一箭,本是扭轉戰局的天賜良機,奈何天不遂人願,段旭竟未喪命於箭下,實乃我軍之大憾。”曹宇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惋惜,幾分無奈,仿佛是在對命運的嘲弄。

環視四周,曹爽挺身而出,聲音鏗鏘有力:“殿下勿憂,敵軍雖眾,然祁縣城池堅固,猶如銅牆鐵壁,非輕易可破。我軍隻需堅守不出,待時機成熟,再行反擊,定能保祁縣無虞。”

夏侯衡聞言,眉頭微皺,他深知固守並非長久之計,遂反駁道:“大將軍此言差矣。諸葛亮用兵如神,若他決心攻城,必會效仿前例,構築柵欄和高台,以圖長久之計。到那時,城池再固,亦難擋其鋒芒。”

此言一出,曹爽麵色微變,他曾在過往的戰役中吃過此類戰術的虧,此刻被夏侯衡一語道破,心中自是五味雜陳。

這時,曹範挺身而出,其聲溫和卻堅定:“夏侯將軍言之有理,但諸葛亮此舉,亦有其弊。修築柵欄和高台,耗時費力,非三月不可成。諸葛亮遇到堅城,豈可都采用此耗時費力之舉?”

眾將聞之,紛紛點頭稱是,曹楷更是補充道:“我軍亦非坐以待斃之輩,當趁其不備,挖掘密道,以備不時之需。一旦戰事不利,我等亦可從密道撤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夏侯玄點頭讚同,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正是如此,諸葛亮雖有張良之計,我等亦有過牆梯之謀。隻要上下一心,定能保祁縣安然無恙。”

燕王曹宇見眾誌成城,心中稍安,遂下令道:“既如此,便依諸位之計行事。各將領命,速速監督城內百姓加固城池,籌備軍資,同時秘密挖掘密道,以備後患。我軍需上下一心,共克時艱!”

言罷,眾將齊聲應諾,紛紛領命而去,城內頓時忙碌起來,一片備戰景象。

漢軍中軍帳內,燭火搖曳,映照著諸葛亮那張沉穩而深邃的臉龐。隨著夜色漸深,馬岱與趙統率領的後軍終於風塵仆仆地趕到,營中頓時多了幾分緊張而又期待的氣息。

諸葛亮見狀,輕輕捋了捋長須,眼神中閃過一絲決絕,隨即宣布緊急召集眾將召開軍事會議。

帳簾輕啟,將領們魚貫而入,各就其位,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壓抑而又肅穆的氛圍。諸葛亮端坐於主位之上,一襲白衣如雪,手持羽扇,輕輕搖晃,仿佛能驅散一切陰霾。

他緩緩掃視過每一位將領的臉龐,那眼神中既有嚴厲也有關懷,最終開口道:“此戰,我軍雖英勇奮戰,卻也不得不麵對損失慘重的現實。鷹軍,昔日之精銳,如今僅餘五千餘眾,段旭將軍,你可知罪?”

此言一出,帳內氣氛瞬間凝固。段旭的心中仿佛被巨石壓住,他顫抖著身軀,緩緩出列,雙膝跪地,低首道:“末將在,末將知罪,願受懲罰。”聲音雖輕,卻透露出深深的自責與無奈。

諸葛亮輕歎一聲,聲音中夾雜著幾分惋惜與嚴厲:“段旭將軍,你輕敵冒進,致使鷹軍遭受重創,本當嚴懲。但念你往日戰功赫赫,本相決定網開一麵,罰你俸祿一年,並令你率領剩餘五千將士前往潼關,接替討逆將軍關索鎮守要地。”

“此外,潼關現有五萬人馬駐守,我已密令關索將軍率其麾下兩萬精騎,日夜兼程趕來增援。此兩萬精騎,從今往後便替代鷹軍之名,仍歸田大將軍麾下指揮。”諸葛亮的話語擲地有聲,每一個字都仿佛重錘般敲擊在每個人的心上。

段旭聞言,心中雖有不甘,卻也明白丞相的苦心,遂拜謝領命,黯然離去。田英雖不舍,卻也知軍令如山,隻能默默目送。

會議繼續,諸葛亮轉而詢問眾將關於攻破祁縣城的良策。一時間,帳內議論紛紛,卻無人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魏延率先打破沉默,拱手道:“丞相,我軍可否效仿往昔,修築柵欄和高台,以圖攻下這座堅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