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順手牽羊(1 / 2)

丞相諸葛亮深思熟慮後,留駐精銳兩萬於廮陶城以固其防,而餘下三十五萬雄師,則細分為前、中、後三軍,分彆由田英、諸葛亮本人及馬岱統率,他們踏著堅定的步伐,繼續北進,直指沛王曹林所在的楊氏城。

沛王曹林收到探馬消息後,即刻召集麾下將領,齊聚議事廳,共商應對之策。曹林端坐主位,左右伴以刺史毋丘儉與杜恕,兩側則是軍師賈訪、楊氏城守將華博,以及謀士程武與辛敞。

曹林長歎一口氣,語氣中帶著幾分沉重與憂慮:“探馬來報,諸葛亮麾下三十餘萬大軍已圍困廮陶,守將荀俁無奈獻城,廮陶現已落入諸葛亮之手。此刻,諸葛亮大軍士氣如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楊氏城逼近,諸位有何良策可破此敵?”

廳內一片沉寂,眾人麵麵相覷,皆因諸葛亮智計無雙,兵力強盛,無人敢輕言勝算。

軍師賈訪沉思片刻,終是抬頭,欲言又止:“殿下,眼下楊氏城中兵力僅九萬,難以正麵抗衡諸葛亮的大軍,或許……”賈訪故意一頓,吊足了眾人胃口。

“但說無妨。”曹林催促道,目光緊鎖賈訪。

“或許,我們可率楊氏城兵馬東行,前往安平郡的堂陽城,與守將張統的五萬兵馬合兵一處,方能有一戰之力。”賈訪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猶豫。

“那楊氏城的百姓又該如何?”華博眉頭緊鎖,提出了質疑。

“願隨行者,我們自然歡迎;但若大軍急行,難以兼顧拖家帶口之百姓。至於那些不願離鄉背井者,隻能留城守候了。”賈訪無奈歎息。

毋丘儉此時提議:“即便撤離,我們也要給諸葛亮一個‘驚喜’。”

曹林聞言,興趣盎然:“哦?如何驚喜?有何妙計?”

“諸葛亮善用空城計,我們不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看他敢不敢踏入空城!”毋丘儉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

“具體操作如何?”眾將好奇不已,紛紛追問。

“大軍撤離後,僅留千夫長率千名弓箭手藏於城中,四門大開,百姓於門口灑掃,空屋之上遍撒硫磺、樹枝等易燃之物,弓箭手則隱匿於暗處。”毋丘儉詳細解說,“待諸葛亮大軍入駐,夜幕降臨之時,弓箭手便悄悄接近空屋,發射火箭,點燃易燃物,雖不足以重創敵軍,亦能挫其銳氣,為死難將士報仇!”

眾將聞言,皆點頭讚同。

“好!就依毋刺史之計行事!”曹林站起身,神色振奮。

“事不宜遲,我們即刻準備,趁田英大軍未到,率城中兵馬與百姓奔往堂陽縣。”曹林沉聲下令。

“得令!”眾將齊聲應命。

“華將軍,你身為守將,需張貼告示,告知百姓撤離事宜,並安排千名弓箭手埋伏及易燃物布置等,務必周全!”曹林轉頭對華博囑咐道。

“請殿下放心,末將定不負所托!”華博響亮回答。

隨即,華博迅速布置,告示貼滿了城門與城內繁華之地,百姓議論紛紛,有的願隨大軍東行,更多的則因眷戀故土而不願離開。

三日之後,一切準備就緒,曹林率九萬餘兵馬及數千百姓,浩浩蕩蕩向堂陽縣進發。而楊氏城內,千名弓箭手依計埋伏,城門大開,百姓往來如常,城門外亦有百姓打掃,一切看似平靜。

數日後,田英大軍抵達楊氏城外,紮營三裡之外。田英派出探子探查城內情況,回報卻讓他心生疑慮:莫非曹林已率兵撤離?或是有伏兵以待?

田英並未輕舉妄動,而是先派細作混入城中探查。細作扮作百姓,四處查看,未見伏兵,隨即出城彙報。

為求穩妥,田英決定等待諸葛亮大軍到來再做定奪。

又數日,諸葛亮中軍抵達楊氏城外,紮營後,立即於中軍帳召開會議,商討攻取楊氏城之策。

諸葛亮端坐主位,左右伴著大將軍田英、驃騎將軍魏延及薑維等將領。田英首先彙報了細作探知的消息。

諸葛亮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微笑:“曹林曆經數敗,兵微將寡,信心已失,士氣低落,竟棄城而逃。此乃天賜良機,我們正可順手牽羊,輕取楊氏城。”

“然而,曹林麾下不乏智謀之士,如毋丘儉、杜恕、賈訪等,需防他們設伏,趁夜偷襲。”諸葛亮提醒道。

“諸位可還記得,昔日我火燒新野,曹仁曾吃過大虧。今日切莫讓他們以同樣手段對付我們。”

田英雖年輕,但他來自後世,熟讀《三國誌》和《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自是了如指掌,於是頷首示意。

魏延、薑維、馬岱等將領亦表示明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