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和張繡之間的衝突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這並不是因為戰事過小,而是由於有更大規模的戰事發生了。
曹操進攻徐州。
“徐鄒敵方,李代,打貴墨增讚廿於此,死飛取澤,楠衣論縮,但,私假無不組衣倒,怎斯在澤個古鏨倉喪,絕頂遼多掃呆王糙的森帥信汪,此新逼羅,鎖衣,古來揪有,穩定總冤資縮。”
董仲穎用在眾人看來有些奇怪的語音語調,發表著對於戰事的看法。
他的話音剛落,眾人紛紛附和:“相國高見。”
“曹操的背後是袁紹,據說曹操進攻徐州的軍隊有著袁紹的支持,不然以他現在手上的力量未必有能力戰勝陶謙。”楊阜說道。
董仲穎的話語隻是開了一個頭,畢竟他對於徐州的了解用得上的也隻剩這些,而對於現在情況的分析就靠楊阜了。
畢竟楊阜的朋友多,他的一些在朋友可是這個戰事的參與者,不管是陶謙方的,還是曹操方的都有。
當然這些朋友可不是白幫楊阜的,他們也提出了一些小小的要求,比如讓楊阜記下他們的人情之類的事情。
甚至有袁紹方的人提出,想要效仿丹陽兵,直接雇傭一支西涼鐵騎的。
至於怎麼過來,完全不用董仲穎方麵操心,一路上都已經打點好了,隻要董仲穎出人就可以了。
對於這樣的要求,楊阜自然是一口回絕了,因為陶謙和曹操的征戰可不僅僅涉及到徐州的歸屬,更涉及到公孫瓚和袁紹這兩個人之間的鬥爭。
可以真正稱得上是問鼎中原了。
公孫瓚和袁紹為了爭奪河北地區的霸權,在董仲穎還在為大漢開疆擴土的時候,他們之間展開展開了一係列的鬥爭。
在軍事上,袁紹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公孫瓚和袁紹在界橋決戰,雙方兩敗俱傷,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爆發了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雖然每一次看上去雙方的損失都差不多,但是在經濟和體量上,公孫瓚和袁紹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這樣的決戰打了三次,公孫瓚有些打不動了。
但是在外交上,反而是公孫瓚這個武人勝過了四世三公的袁紹。
因為公孫瓚並沒有什麼“偶像包袱”,隻要能夠用上的人,他全部都去拉攏了,黑山的黃巾、北海的黃巾、匈奴人,這些人雖然戰鬥力不強,但是卻讓袁紹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陶謙也被公孫瓚所拉攏,加入了針對袁紹的包圍網之中。
袁紹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拉攏了曹操。而剛好曹操的父親在徐州境內被盜匪所害,就以此為借口進攻徐州。
所以,這場看上去曹操和陶謙的對決,背後角力的卻是袁紹和公孫瓚。
“袁本初這一次病急亂投醫了,竟然被公孫瓚逼成了這個境地。”楊阜說道,“即使袁本初借了不少兵力給曹操,曹操依然不是陶謙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