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還是非常識相的。
不過沒有人會苛責張方,因為除了張遼帶領的近衛騎兵外,剩下的都是原黃巾弟兄。
為了減少和黑山黃巾衝突的可能性,董仲穎的軍中帶著都是過去黃巾的老弟兄,從張白騎到廖化,這些人可是都跟隨過大賢良師造過反的。甚至他連過去的那些魏續、宋憲等並州人都沒有帶,畢竟那些人和張燕過去打過仗。
這支軍隊如果帶著黃色的頭巾,那可是標標準準的黃巾老卒,純度甚至超過張燕的手下。
這些人的忠誠也是可以得到保障的,這些黃巾從涼州開始就是跟隨著董仲穎的,在軍中的資曆甚至超過了宋憲、魏續等人,即使少部分不是涼州的黃巾,也是那些為相國流過血的白波黃巾。
更何況,黃巾是賊寇,而現在他們是董仲穎的嫡係人馬,他們怎麼可能會為了重新成為黃巾而放棄現在的地位呢?
“我的父親正在壺關和袁紹的軍隊進行對峙,雖然我們黑山黃巾號稱有百萬之眾,但是真正的可用之兵都在我父親的手上,大約隻有兩萬多人。”張方說道。
他的話語非常的實誠,口中的可用之兵是“真可用之兵”,不是那些帶著竹槍的民兵。
“雖然壺關那邊我父親號稱統領了五萬精銳,但是其實和袁紹軍隊的實力相差不大,甚至還不如袁紹的軍隊。”張方繼續補充道。
根據張方的介紹,的確壺關的情況不容樂觀。
張燕的五萬大軍去掉三萬湊數的人馬,真正能打的也隻有二萬,而這兩萬人馬之中,裝備也不是很齊全,甚至有些人連武器都沒有,戰鬥力也就是過去黃巾較為精銳士兵的標準。
而張合手上的二萬人可是標標準準的袁紹精銳,是袁紹壓箱底的軍隊,因為袁紹不舍得用這樣的軍隊和公孫瓚在易京進行消耗戰,所以這些人才留守在冀州,剛好參與了這一場壺關攻防戰。
“壺關不能丟。”張白騎說道。
壺關的地理非常的重要,不管之後並州的戰局或者董仲穎的目的會如何發展,隻要壺關在董仲穎的手上必然是進可攻、退可守的。
張白騎並不知道壺關能夠守多久,但是她知道,軍隊越早到壺關,對於壺關的防守越為的有利。
因為她對董仲穎說道:“相國,現在壺關的情況非常的危急,張燕雖眾,但可用之兵不多。袁紹雖寡,但士卒精銳,戰力強橫。張燕軍明多實寡,如果沒有外來的援軍,恐怕壺關沒有辦法堅守。”
“為今之計,在於我們迅速馳援壺關。”張白騎說道。
“好。”對於張白騎的決定,董仲穎答應了,畢竟現在張白騎是最為能打的那一個。
於是,新的指令被下達,那就是整支軍隊解散,全軍自由向壺關行進。
如果是其他的軍隊,或許這樣一跑就散了,但是那些近衛騎兵自發的組織起來,維持著軍隊不要跑散。
而在眾人的眼中,董仲穎甚至親自墊後,收攏走失的軍隊。
當董仲穎“拚”死最後一個到達了壺關之後,他卻聽說了一個消息,那就是張合等人退軍了,他們從壺關後撤了三十裡地紮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