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司隸或者說洛陽、長安這些地方的世家大族,董仲穎是溫和的。
畢竟對於這樣的事情他沒有什麼經驗。他完全聽從楊阜等人的意見,一切從善如流。
今天董仲穎和那些世家大族一起欣賞歌舞,探討人體藝術,明天楊阜、李儒和他們私底下達成協議。
那些世家大族的人跑到了董仲穎的麾下做官,而董仲穎從他們那裡拿到了錢糧,甚至是人口。
雖然這樣的過程比較緩慢,但是非常的溫和。
但是在江東的地方,這樣的過程卻不是那麼溫和。
雖然孫策通過了各種各樣強硬的手段,清掃了大量的江東的世家,也逼得剩下的那些世家和他進行了妥協,但是整個江東如同一個蓋上蓋子的高壓鍋,雖然看上去平靜,但是裡麵卻是風起雲湧。
麵對這樣的情況,孫策做的隻有兩件事情,一件是加強防備,而另外一件則是加快了整合江東士族的節奏。
他在江東的行為激起了一些士族的反抗,有反抗激烈的直接對著孫策刀兵相向。
比如廬江的陸康反對孫策的統治,他在廬江堅守了二年,最終廬江城終究還是被孫策攻克了。經過此次戰鬥,陸家元氣大傷,死了不少人。
也讓江東人看清楚了孫策的戰鬥力。
“孫策就是一個屠夫,憑借我們士族的力量是沒有辦法對付他的。”陸家的慘狀自然落入了其他江東士族的眼中,他們頗有一些唇亡齒寒的感歎。
雖然他們明麵上已經沒有和孫策硬乾到底的勇氣了,但是私底下還是有些小動作的。
比如許貢,這個名士許靖的好友,江東著名的士族開始了他的行動。
對於正麵和孫策對抗,他是沒有這個膽子的,畢竟許家不擅長作戰,但是許家擅長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政治。
於是許貢替孫策說了不少的“好”話,像孫策這樣的人,留在江東“造福”地方,有些浪費了,這樣的人才需要送到中央去。
他熱情的寫了一封“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雖然裡麵寫了一些孫策的壞話,但是他許貢可沒有什麼壞心思,這一切隻是將現在的情況說出來而已。
可惜的是,許貢的運氣不怎麼樣,他的這封信並沒有送到董仲穎的手上,即使送到了董仲穎可能也不會怎麼在意。
這封信被孫策截胡了,原來許貢的信使帶著書信過江,被防江的將士所獲,解赴孫策處。
對於許貢背後捅刀子的行為,孫策自然氣的要命,當即就要派人去殺死許貢。
這時候他的手下張昭勸住他說:“許貢此人在江東頗有名望,他的書信雖然對於主公來說有些問題,但是卻稱不上背叛。”
張昭的意思很清楚,許貢的書信雖然有問題,但是孫策真的不能拿這件事情說事情。
但是孫策卻提出了不一樣的意見:“自我統領江東以來,那些世家大族都不服從於我,雖然我殺了不少,但是他們依然想要反抗我,這一次許貢在我背後搞一些小動作,如果我就這樣輕輕放過,那麼之後,彆人會如何看待與我。”
張昭說道:“我聽聞董仲穎每日在洛陽飲宴,也那些世家大族看著舞女,歸攏那些世家大族。你的家世並沒有好過董仲穎,威望也沒有超過董仲穎,軍力沒有勝過董仲穎,為什麼你要采取這樣激進的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