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段煨的旗幟和節鉞依然在鄧縣附近,但是此刻他的人卻不在鄧縣,而是帶領著三千騎兵繞過了襄陽,進入了南郡的地界。
此刻的他依然為鄧艾的計策所感歎,他的心中不得不承認,鄧艾有著遠超他年齡的心智,對於戰機把握的非常精準,還非常擅長冒險,而且是有計劃的冒險。
鄧艾認為,如果和劉表在鄧縣長時間的對峙,那麼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段煨糧儘之後不得不退兵,雖然這樣的一個結果對於段煨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樣的計算是基於一個前提的。
那就是周瑜一直在看戲,什麼都不做,一旦周瑜決定做什麼的時候,那麼局勢就變得沒有辦法控製了。
所以,要打破這個局麵,段煨必須要做什麼。
鄧艾的建議是段煨應該用大部分的軍隊和劉表進行對峙,然後派遣小部分的軍隊繞過襄陽,深入荊州的腹地,這支小部隊的目的並不是騷擾荊州的後方,而是做的更狠,那就是直接拉攏當地的宗賊甚至是當地官員,直接將地方占據下來。
最後,占據了大部分的荊州之後,再回過頭來對付劉表。
這樣的計劃困難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如何快速瓦解地方上的抵抗,或者換一句話來說,如何快速拉攏地方。
這個困難,先知先覺的秦王已經替段煨解決了,因為秦王給了左豐很大一堆空白的任命文書。
儘管秦王一再申明這些是給左豐籌措軍資金的,但是左豐知道,在荊州找錢哪裡需要秦王的空白文書,恐怕這些文書就是用來收買荊州人士的。
秦王的用兵真是厲害,即使不在荊州,也看穿了荊州的問題。這也是段煨的信心來源。
蓋著秦王府大印的委任狀,絕對比段煨的空口白牙可信太多了。
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周瑜的行動,沒有任何人能猜透周瑜究竟想要做什麼?更為準確的是什麼時候會去做。
對於這個問題,段煨也從秦王那裡拿到了解決方法。
有了這兩個保障,段煨覺得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鄧艾的計劃之中有著唯一的一個缺點,或者說是美中不足之處,那就是鄧艾高估了自己的權力,他甚至在最後告訴段煨,如果能夠立劉琮為荊州牧,那麼就可以拉攏荊州的蒯家和蔡家,甚至還能挑起劉表手下的內鬥。
不過他的最後一點建議被段煨否決了。
段煨對鄧艾說:“我們是秦王的堂主,我們不是龍頭,這樣的事情我們決定不了,即使我們決定了,秦王肯定心中不喜的。秦王是個大度的人,或許他不會說什麼,但是秦王的兒子呢?你的日子還長,不要在這樣的事情上作死。”
如同鄧艾預計的一樣,當段煨進入了南郡,將自己的旗號拉了出來的時候,不少觀望的宗賊和地方勢力迅速投向了他,因為在整個南郡,劉表的軍隊不足二千,而段煨的手上足足有三千多人。
至於從襄陽回撤回來的援軍,被段煨一個衝鋒就打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