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董承自己也不明白,最終自己為什麼會去“匡扶漢室”,明明他有著大好的前途。
他是秦王董仲穎的遠親,儘管董承這一支和董仲穎的關係已經遠到了哈士奇和狼的區彆,但是不管是秦王還是董承,他們都承認,他們是親戚。
董承又是永樂太後的侄子,儘管這時候永樂太後已經死了,但是她在朝廷中的關係還在。
在大漢忠臣的眼中,董承是自己人,在秦王的眼中,他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董家人,本來他可以憑借著這兩個關係,什麼都不做,就可以躍居高位。
他可以是大漢忠臣中董家的代表,也可以是秦王府中的大漢忠臣,是雙方的紐帶,也是雙方的招牌。
這也是他可以做到安東將軍,管著洛陽軍隊的原因。
隻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董承變了。
剛開始的時候,彆人隻是借著已故的永樂太後的名義請他為大漢的朝廷做一點點小的事情,這些事情並不大,也和秦王的利益沒有什麼衝突。
對於這樣的幫助董承做了也就做了,做了之後的回報並不大,隻是有很多人吹噓董承的重要性。
接下來,就有人請董承幫一些稍微大那麼一點點的忙了。
朝廷中的有些忠臣和秦王的屬下產生了一點點小的“衝突”,吃了一些虧,在這個時候就要請人說和。
比如大漢的忠臣中和董仲穎有著親戚關係的某個人,借著這個親戚的名號,他還真的調停了不少事情,也給他帶來了足夠的好處。
常在路邊走,哪有不濕鞋,蹭蹭總是要蹭出事情來的,在“調停”的過程中,總有心思叵測的人沒有對董承說“實話”,這讓董承很是困擾,因為在不知不覺之中他為了自己調停的順利而出賣了秦王的利益。
剛開始的時候,董承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一個自稱是河內郡山家的人找到了他,告訴他這些事情。
當得知這一切的時候,董承很是驚慌,因為那個自稱山濤的年輕人卻一點也不擔心,他告訴董承,所有人都會犯錯,而董承犯的這些錯誤是可以彌補的。
果然,在山濤的“幫助”下,這些事情被處理的不錯,知情人或是被收買,或是被暗殺,這一切都被山濤所“掩埋”。
甚至在這其中還有著利益交換,某個人想要讓董承再多幫一點點小忙。在山濤的“勸說”下,董承答應了那個人的要求。
一切都搞定之後,董承發現自己離不開山濤了,因為山濤有著非凡的才能,總是能夠替他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