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山:“是這樣的叔,之前大毛他娘不是搗鼓出豬下水吃食,然後我大舅哥就去縣城賣,生意還可以,就分了一些分成。之前我爹一直想送大毛去學堂,這不是剛好林哥兒回來了,想來您這討個章程嗎?”
家裡隔三差五飄出肉香味,家家都眼紅,所以豬下水的生意大家一致對外說法:沒錢買肉給出月子的楊氏吃,隻能買點平宜的豬下水,然後李氏搗鼓幾次後就搞出來了。
村長一拍大腿:“好啊!讀書好啊,我們村又多一個讀書人。”
“林哥兒,你來跟他們說說私塾是什麼個情況。”
楊柏林長得高瘦,雖然身上穿的一件補丁疊補丁的衣服,但也難掩身上的書身氣,眼神清正,一看就不迂腐的人。“大山叔,青哥兒,進私塾要先考校,通過先生的考校才收。我們私塾之前都是秀才先生,前幾年來了個大先生聽說是個舉人老爺,從京城那邊回來的。所以這幾年私塾出了好幾個童生,今年還出了一個秀才。”
“其實私塾的束修不貴,貴的是筆墨紙硯,一年兩個大節的節禮也是要的,每半月有兩天假期,吃住在學堂,可以給銀錢在學堂吃或是帶糧食交給學堂都可以。書本也要自己買,可按夫子教到那本再買那本,不必一起買。書局裡有些手抄本,也不錯,平宜很多,你可以買這種,我也是用的手抄本。”
村長和楊大山爺倆都聽得很認真。
楊柏林:“青哥兒先提前在家溫習一下課本,這兩天我在家,乾脆你在我這塊溫習吧,字也得練一下。”
楊大山連連說:“林哥兒,這會不打擾你溫習。”
楊柏林擺擺手說:“不打擾。”
“那大毛你們幾兄弟帶好筆墨紙硯過來,但不要鬨哈。”
村長一聽:兄弟幾個?
“大山,你家幾個小子都去學堂?”
“不是,四毛在家等兩年再去,其他三個先去試試,如果老上就上,考不上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