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要看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1 / 2)

"

“人身以精而生氣,以氣而生神,那麼精一缺,氣也缺,氣一缺,那麼神就更不用說了,也要缺。”

“人因精氣神足而長壽,一旦貪色則精***泄不能養氣,氣衰不能養神,所以這個精啊,千萬不能泄的太多。”

精氣神,氣是精與神的橋梁,而精又是氣與神的基礎。

可見養生之道若要達到養心的最高境界,首先便是不能出現精虧。

“道長,那要是泄的多了,該怎麼補回來呢?”秦風忍不住問了起來,可看到張道長那略顯奇怪的眼神,連忙補了一句,“我幫一個朋友問問。”

張道長笑道,“那就叫你那個朋友今後不要再過度精泄了,我們講精的時候,首先要認識到先天之精跟後天之精,什麼是先天之精?”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這種精稟受於父母,是先天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水穀,又叫做水穀之精,我們在吃五穀雜糧時,就會攝取天地間的後天之精,這些可以補足我們的五臟。”

“古人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臟盛乃能泄,說明藏於五臟中的精氣充盈豁達,則流歸於腎,又轉化為生殖之精,以繁衍後代。”

“所以,先天之精是生身之本,後天之精是養身之源,先天有損,可靠後天來補,倘若後天有損,則先天俱損,這個就是說,吃的東西對我們很重要。”

“你的朋友隻要沒有到腎精虧虛的程度,平時多吃些五穀,多活動活動,後天之精補上,也是能讓先天之精恢複的。”

學到了!

五穀能強精!

以後這玩意得多吃點!

“道長,那肉呢?肉能補後天之精嗎?”秦風問。

“當然可以,五穀、五畜、五果、五菜,對人的身體都有好處,但五畜不同於五穀,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尤其是修道的人,肉吃多了,身上會有渾濁腥氣,內裡心浮氣躁,不易入定。”張道長道。

秦風頷首,修道之人修心,而吃肉則會生內燥,影響情緒。

普通人自是不必像修道之人那樣苛求自己,在缺乏營養的時候,還是需要多補充肉食的。

當然,過猶不及,肉食吃得太多對身體一樣沒好處。

反而是五穀可以鉚足了勁吃,因為這玩意……便宜。

因為便宜,所以不會有商家願意在它身上做太多的“文章”,吃起來也會相對更加健康。

“道長,我看黃帝內經和易經中,都有提到要順應自然規律,尤其是黃帝內經中的四氣調神大論篇,就明確指出了養生要順應四季,違背四季規律人就會生病,可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順應自然規律,那豈不是說大家注定這輩子都會不斷地得病?”秦風道。

秦風很喜歡養生,但是在看了黃帝內經後,他發現養生太麻煩了。…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說白了,就是春天要適當活動,夏天要保持好的心情,秋天要平定收斂,冬天要當個死宅。

你要是違背了,那你就得得病。

就現在這個社會,春天困的要死,上班就想睡覺,夏天熱的要死,動一下就汗流浹背,好心情?做夢!

也就冬天還能遵守一下規則,但公司答應不,你敢不出門試試?

所以說,想要現在的人養生,那基本上就是件不可能的事!

“你說的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知道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醫的原因,醫就是為了調理這些不會養生的人而存在的,隻是後來慢慢發展,就成了專門看病的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