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的私下場合,她向來是會挽著他胳膊的。
方源笑著為自己辯解:“角色需要,少了那股子囂張勁兒,劉華強這個人物就是失敗的。”
小嶽的評價就是頗高:“確實是這樣,我們單位裡的小劇場後台,就由好些人打算模仿他的那幾步走,可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
相聲演員的模仿功底可是超強的,連他們都學不出來,方源的表演的確很有特點。
“你寫的相聲太適合春晚的舞台了,”小嶽語風一轉,馬上繼續了之前的話題,“第三次彩排是我們第一次說,當時台底下坐著的評委們氣氛都炸了,不敢說是因為我們的表演,而是作品的本身跟舞台太貼合了!”
這個相聲段子叫做《年三十的歌》,若放在小劇場演出,絕對不可能會有太強的舞台效果。
在鬥笑社那些常用的段子裡,這個作品其實並沒有什麼優勢,甚至還略顯平庸。
但春晚的舞台麼,就不能用正常相聲的標準去評價晚會相聲。
在整台晚會都比較尬的背景下,能做到不尬撩,不強撩,自然的聊聊天,唱唱歌,下來串串場,已經很對得起這個舞台了。
再加上小嶽身上極高的觀眾緣,老郭曾說過,論表演成熟度,作品的底蘊與內涵,小嶽都比不過德雲社裡的很多演員。
但是,若論觀眾緣,絕大部分鬥笑社的人卻大不如他。
這就是所謂的觀眾緣,這本身也是一種實力,這種實力對藝術從業者來說太重要。
所以這節目代表不了這對搭檔的真實相聲水平,但卻能很好的完成晚會的任務,是一段很好的晚會作品,談不上是段相聲。
方源拿出這個作品來,也不是沒有考慮。
小嶽的相聲在春晚上曆來都出場很早,也就明白了這個舞台對他的定位。
那就是用來給晚會現場暖場的,作為開始暖場的節目,要把觀眾情緒帶動起來很不容易。
特彆是這裡麵需要讓現場跟唱,沒有一定名氣號召力是做不到的。
另外它又不算“重量級”作品,你讓老郭和謙兒哥演不合適,讓稍顯嚴肅的其他演員演風格不太搭。
小嶽身上的那種觀眾緣才是關鍵,除了他,彆人也都很難有這樣的號召力。
方源笑著淡化了自己的原因:“還是分誰來演這段相聲,包括你師父在內都不適合,主要原因還是你的表演風格最適合它!鑫哥,那一次在馬場,怎麼沒見到你?”
孫鑫由於身子沉,很不耐熱,在一個勁兒的給自己扇扇子:“這事我都沒跟小嶽說,那一天我是去醫院了,你也知道,就我這體格,一身的毛病,又沒有正常的作息時間,才四十歲就添了很多的老年病!”
這家夥的體重在圈子裡一直是個謎,正像老郭在相聲裡說的那樣,260斤的說法是基於尋常的體重秤就到這個數字到頭了。
以方源的估計,再多一百斤也是有可能的,但他不好說什麼,畢竟人家從小就是這樣的體型。
“經常檢查一下身體是好事,防患於未然嘛!不過你以後真的得注意點兒了,你看現在我們所有人都沒有你更怕熱!這種扇子據說你收藏不少,有沒有富裕的轉我一把,好當做給未來嶽父的禮物。我買,現在我可有錢了!”
方源半開玩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