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宗氏祠堂的邀請(2 / 2)

其實得到他們的邀請有什麼目的,方家人心知肚明,無非是尋求點煙火錢而已。

這種事放在內陸或許不太令捐助者容易接受,但島上的經濟條件太差了。

不僅天然的捕魚環境惡劣,島上的可用開墾的土地也少,又有交通上的極度不便利。

導致這裡的人若不走出去,基本上沒有其他生活來源。

靠海吃海的便利僅能維係日常生活,要不說島上吃一回燒鵝就如同過年的待遇了。

所以,方源其實是早有心理準備的,提前在楚京就開了一個賬戶存了十萬塊錢。

再多他不是不願意拿,而是常年的貧窮落後,讓很多老輩人對祠堂產生了依賴感,自己家裡邊的大事小情都要跑去那裡尋求經濟幫助。

這也是為什麼島上的能人在幾十年間都陸續搬出去居住的原因,再是同宗同姓,再大的家業也填補不了這麼大的坑。

方源的打算是每年固定給這個賬號打一筆錢,這個數目決不能太多,否則就等於助長了島上的某些人等靠要的慵懶散拖的生活態度。

國家不是沒有給予島上的各種幫扶讚助,僅就這裡的公路而言,清一色的規整柏油路直通每家每戶,即便是正式的港口標準的碼頭也已經立項待建。

但地理上天然的貧瘠和惡劣氣候的影響,並不是人力所能短時間改善的。

可島上的人呢,過了三十多歲就不肯出外討生活了,心安理得的把生活寄托在有限的趕海資源上。

還美名其曰要落地生根,魂歸故土,想多活幾年就得忍受住天賜的清苦。

當然他們也不是天生慵懶,遠洋漁民的平均壽命是比尋常人要短得多,無際的大海埋葬了太多島上的年輕人。

久而久之,惜命高過了金錢欲望的等靠思想生根發芽,而且已經延綿了好幾十年。

像是方廣銀夫婦年過四十的年紀,就從此不再出島勞作的人大有人在,已然形成了島上風俗。

不過也不能埋怨他們的守舊思想的作祟,若非方源上大學需要學費,方廣銀也不願意再跑到遠洋漁船上打工。

因為他每一次出海,藍秀敏就成宿成宿的睡不著覺,心裡的常年忐忑不安,導致了她早早的就白發參半了。

這是因為這些原因,方源昨天已經拜托林建安和高達,在垵平縣港口附近幫他尋摸一處合適的房子。

那裡也有佘族聚集區,並且規模比島上不知道了多少倍。

這裡的人是排外不假,但內部的團結也是出了名的,同宗同族的人總比外鄉人更容易遷徙落戶。

而雞尾島沒有天然條件,哪怕方源給家裡購置了千噸大船,也找不到可以停靠的碼頭。

最終還是要首先解決縣城的住房問題。

他當然更願意把一家幾口接到楚京生活,可這裡的老人沒有特殊原因是不願離開家鄉的,因為血脈裡的歸屬感早已根深蒂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