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涼拌豆皮(1 / 2)

灶台裡的柴火“劈裡啪啦”作響,鐵鍋正熬煮著豆漿,濃濃的豆香味飄滿廚房。

很快豆漿表麵就有一層薄薄的皮,宋芫用從豆皮的中間挑起,放在簸箕上,等晾乾就能吃了。

掛在竹竿上晾乾後的,就叫腐竹。

還有一種豆皮,是壓製而成的,做法跟豆腐一樣,宋芫也一同教胖嬸她們了。

其實豆製品有很多,比如油豆腐和豆腐串,但因為太耗油了,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起,所以宋芫就沒教。

以後他要是能把辣椒種出來,還能自已做些辣條吃,想想就覺得美滋滋。

直到豆皮都晾上竹竿,宋芫揉揉酸痛的肩膀,總算弄完了。

“腐竹晾乾後,可以儲存很久,想吃的時候,用水泡軟就可以吃了。”宋芫說。

豆腐也已經放進木框裡壓製,等上半個時辰就可以脫模了。

出門一看,已是夕陽西下,倦鳥歸巢,暮色四合。

宋芫坐在門前,捧著碗喝豆漿。

豆漿沒有放糖,喝一口,滿滿濃鬱的豆香味。

宋芫指了指玩耍的小孩:“他們不喝豆漿嗎?”

胖嬸說:“沒滋沒味的,孩子們都不愛喝這玩意。”

“嬸子,可以放些南瓜,哦是金瓜一起煮,甜滋滋的,孩子就愛喝了。”宋芫給出建議。

胖嬸愣了下,頓時恍然,她一拍大腿:“這我怎麼沒想過,還是小宋你懂得多。”

其實放些紅棗枸杞一起煮更好喝,紅棗枸杞不算貴,但也不便宜,尋常百姓根本消費不起。

在物資匱乏的古代,普通人想吃點甜的都不容易。

這時候的製糖技術並不成熟,主要以麥芽糖為主,也已經出現了甘蔗糖,但價格偏貴,一兩糖就要十幾文錢。

隻有逢年過節,才舍得買一點,給自家孩子甜甜嘴。

宋芫喝一口豆漿,接著說:“還能用小米、野麥(燕麥)這些磨成粉一起煮豆漿,既能當早飯,也對身體好。”

胖嬸邊聽邊點頭,表示都記下了。

等豆腐脫模了,宋芫幫忙把豆腐切成均勻的小塊,放在外麵晾乾。

做完這些,宋芫將牆角的瓦甕搬了出來:“嬸子,還有稻草嗎?”

“有的有的。”花嬸走去柴房,拿了一把稻草過來。

宋芫跟她們說,等豆腐晾乾了,就放進瓦甕裡,一層豆腐一層稻草,然後把口子封上,等上七天就發酵好了。

而稻草裡有芽孢杆菌,能使豆腐滋生發酵,形成黴豆腐。

宋芫:“沒有稻草,荷葉也行。

“原來這麼簡單。”胖嬸信心滿滿說,“行,我記下了。”

宋芫再三叮囑:“一定要是長白絨絨的毛才是能吃的,要是顏色發黑,那是發黴了,就不要吃了。”

胖嬸用胳膊肘,拐了拐花嬸:“花嫂子記住沒,長黑毛,就是發黴了,你彆嘴饞給吃了。”

花嬸啐她一口:“光說我做什麼,你不也嘴饞,經常偷吃。”

“明明是你偷吃比較多。”胖嬸反駁。

眼見兩嬸子鬨著鬨著,快吵起來了,宋芫趕緊說:“等黴豆腐發酵好,撒點米酒上去,再裹上鹽和花椒粉,放進壇子裡,醃入味了會更香。”

胖嬸指著簸箕上的豆皮:“小宋,這豆皮怎麼吃?”

“炒著吃、拌著吃,打湯吃都行。”

說著說著,宋芫也有些嘴饞,想吃涼拌豆皮了,他看了下廚房裡的調料,有醬油,但沒有醋。

倒發現幾個表皮乾癟的香櫞。

沒有醋,也可以用香櫞代替。

他躍躍欲試道:“要不我做幾道,給嬸子們嘗嘗。”

花椒搗碎了,撒些芝麻,接著澆上一勺熱油,“滋啦”一聲,麻辣香味隨即撲鼻而來。

再拌上鹽、醬油、香櫞汁,光是聞著酸酸麻辣的味兒,就叫人垂涎欲滴。

大火熱鍋,下油,炒豆皮,最後再一道雞蛋豆皮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