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不幸的是,他就住在衛輝府,他要住在彆得地方,他決不可能輕易認慫的,他天天看著大峽穀的那新式火器,就這火器,就這生產力,就這財富,隨時可以拉起一支大軍來,湖廣神機營可就是臨時組建的,不也是百戰百勝麼,他現在真不覺得萬曆會像以前一樣在乎遼東那點點精銳。
大不了就全部摧毀重來唄。
那就不如趕緊低頭,爭取一些好處。
他認慫之後,其餘的邊鎮總兵就都慫了。
他都不敢跳,誰還敢跳。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如今造反就是送死,沒有一丁點區彆。
再遠你能夠遠得過呂宋嗎?
真是雖遠必誅啊!
到時就是皇帝要打你,郭淡要打你,官僚也要打你。
想都彆想!
整個利益集團開始崩潰,一部分倒向官僚集團,一部分就倒向郭淡,都是根據自己利益重心來選擇陣營。
雖然這最後一腳是內閣踹得,但其實都是郭淡早就計劃好的,隻不過不是他一個人吞掉的,他也吞不下去,他就是謀劃跟朝廷一塊吞。
至此,蠶食鯨吞計劃宣布大功告成。
而明朝第二大頑疾就是非常臃腫的行政機關,完全沒有效率可言,關於一點,不知道被郭淡諷刺多少遍,動不動就說,隻要官府不參與,那就絕對能夠成功。
去年王錫爵、李三才負責財政,申時行、許國、陳有年、沈一貫他們就負責精簡機構。
裁掉大量的部門。
比如說九寺,裡麵除大理寺和宗人府之外,其餘全部並入六部,光祿寺、太仆寺並入戶部,鴻臚寺並入禮部,等等。
並入之後,就是精簡六部,將職權全部劃分清楚。
以前一件事,十個部門乾,結果誰都沒有乾,問責都不知道問誰。
如今劃分得清清楚楚,乾不好,老子就問你。
不僅如此,戶部和兵部還從禦馬監手中收回大量的職權。
這在之前也是不敢想象的。
禦馬監那可是與司禮監和東廠齊名的太監部門,三者實際上是不分上下的,禦馬監可就是皇帝對軍權的延伸,一旦文官和武將都不聽話,皇帝可以臨時利用禦馬監全麵取代,導致這禦馬監是同時兼顧財政和軍政。
而禦馬監掌控軍政、財政的介入點就是馬場,禦馬監控製著京城最大牧場,以此為介入點來控製著京城禁軍。
但是最近幾年禦馬監非常低調,遠不如東廠和司禮監,好像這個部門消失了一般。
原來萬曆早就將禦馬監的人調往大峽穀,調往山西,全麵控製著火器、火藥,不管是播州,還是洞烏,其中都有禦馬監得影子,大峽穀除運營權在郭淡手裡,其餘的全部都在禦馬監手裡,從煤鐵礦到火器出售。
隻不過郭淡比較強勢,禦馬監也不敢瞎指揮,就負責盯著,以及跟皇帝彙報,故而顯得非常低調。
萬曆一手控製著神機營,一手控製著火器,軍權其實還是牢牢控製在手裡,隻不過是將馬場換成了大峽穀,他是非常爽快得將禦馬監部分職權交予內閣,讓他們便與統一管理。
司禮監的權力也在削減,因為內閣權力往上升,司禮監的權力必然就會下降,但是皇權也在上升,那麼司禮監作為皇權的延伸,其實是明降暗升。
張誠平時是不吱聲,但他若吱聲,內閣就知道這條路肯定行不通。
而東廠和錦衣衛,真的是在悶聲發大財,主要還是因為萬曆變得非常看重情報工作,這兩年一直都在整頓這兩個部門,暗中殺了不少人。
如跟荊王府、鹽商勾結的一些宦官、太監、錦衣衛,就全部秘密處死,是一個都不留。
效忠那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萬曆要求不管是什麼情報都必須又快又準。
原來得情況是,皇帝天天在深宮裡麵,太監說什麼就是什麼,現在多了個郭淡,郭淡手裡還控製著一支神秘的錦衣衛,而這支錦衣衛的大本營是在呂宋島,他們都難以觸及到,導致東廠和錦衣衛不太敢亂忽悠皇帝。
這兩個部門職權是增加了許多,並且範圍擴大許多,朝鮮、日本都有很多錦衣衛,但是壓力也增加了不少。
然而,大環境的變化,也有利於內閣。
以前難以控製地方官府,就是古代通訊比較慢,地方官府可以欺上瞞下,但如今隨著商業發展,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地方官府也不敢欺上瞞下,因為他們瞞不住。
南直隸發生的事,很快就能夠傳到京城來。
這又加強了內閣對於地方官府的控製,這也是為什麼內閣沒有完全解決張居正的考成法,逼官員交政績,交不上的就直接免職。
如今內閣也是借鑒郭淡的套路,首次提出發展的口號,全麵發展工農商業,官府責任中心從收稅到了經濟發展。
具體就體現在朝廷正式頒布波三條例。
鼓勵工業技術發展,而具體流程就是由一諾牙行來負責技術鑒定,但是官府不與一諾牙行直接交涉,而是與官牙對接,當然百姓也可以直接上官牙進行技術鑒定。
這都是因為柳家分行不多,跟一諾牙行沒得比,大家都知道工人都會選擇一諾牙行,為了確保官牙能夠介入其中,朝廷就將官牙放在中間的位置上。
就叫《波三條例》,連名字都沒有換,因為官僚集團已經確定將火力集中在郭淡一個人身上,不是說要打擊整個工商業,相反,他們是要拉攏工商業者,不然的話,他們一方麵要求發展工商業,另一方麵又要打擊工商業者,這說不過去,而且發展工商業在明朝廷其實是有一定的共識,沈一貫、李三才、顧憲成、王錫爵他們以前就是支持的,而如今更是大勢所趨。
許多大學士認為波三條例非常難聽,比較土鱉,用於工商業者,也比較適合,為什麼要幫他們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這一條條政令,預示著大明徹底進入新紀元。
因為從權力結構到社會結構都在發生巨變。
祖製?
好像沒有人記得這事了。
但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各方都付出許多慘重得代價才有今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