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京城古玩市場的前世今生(1 / 2)

【這章是科普小知識,不喜可跳過!】

在清末民初的京城,地安門外的煙袋斜街悄然興起了最早的古玩鬼市。當時,國家風雨飄搖,民眾生活困苦,即便是那些出身顯貴的八旗子弟或富家公子,也整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

而一些在現代被視為嚴重違法的行徑,在那時卻愈發猖獗,盜墓賊便是其中的典型。

在那個時候,煙袋斜街的黎明時分總是熱鬨非凡,眾多古玩交易在此進行。許多珍貴的古董由富家子弟或盜墓賊手中流出,前者為保家族名譽,後者為躲避法律製裁,都選擇在破曉前的黑暗中完成交易,因此得名“鬼市”。

隨著時局的動蕩加劇,京城的鬼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且多集中在四九城外,如傳聞中的老八大鬼市。

然而,解放前的京城並非僅有這種隱秘的交易市場,也有正規的古玩市場,如曆史悠久的琉璃廠、福隆寺和老東安市場等,它們都是備受推崇的古玩交易聖地。

但在解放後,古玩被國家列為特殊商品並受到“禁限”,“公私合營”的政策使得眾多私人古玩店逐漸退出市場。民間珍品被納入“三統一”政策管理範疇,即由國家統一收購、定價和銷售,從而形成了國有文物商店獨大的局麵。

當時京城中,真正算得上正規的古玩收藏品市場僅剩下十幾家文物商店,如京城文物商店專營古董珍品,而華夏書店則專注於古籍字畫舊書的銷售。這些商店成為了那個時代文玩市場的縮影與代表。

毫無疑問,在國內古玩收藏品流通領域,國有文物商店曾占據主導地位,為防止文物流失、保護珍貴文物及獲取外彙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然而,這種特殊的流通渠道長期處於“閉門自營”狀態,在漫長的歲月裡,主要對外賓開放,國內收藏家則被拒之門外。這一局麵嚴重製約了我國文玩市場的全麵與健康發展。

當時,一些熱衷於古玩收藏的國內愛好者,不得不冒著“違法”的風險,深入民間進行收購。正因如此,一度消失的“鬼市”再度興起,成為他們追尋珍寶的秘密場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古玩交易陷入了一種合法與非法的模糊地帶。多數交易活動在地下或半地下狀態中悄然進行,如京城龍潭公園內悄然形成的鳥市。這裡除了鳥類交易外,還悄然出售著老鳥籠、老籠抓、老鳥杠等古玩雜項。

其中,清代至民國的鳥食罐尤為典型,不乏精品之作。據傳,當時一對乾隆青花鳥食罐的售價竟低至五十元!然而,這種交易行為也引起了公安局和文物局的多次查處。

與此同時,京城周邊的農村地區也異常活躍起來。

例如,的農民們用自行車載著從四鄰八鄉收集來的老瓷器,成群結隊地在半夜出發,前往地安門、虎坊橋等地的文物商店送貨。當這些“車隊”抵達時,商店尚未開門,門口便已排起了長龍。而在這群農民身旁,常常圍繞著一群城裡人,他們搭訕、閒聊,實際上都是華夏古玩界的“先行者”,伺機尋找心儀的寶貝。…。。

當時,文物商店收貨的出價極低。以“三百件”瓷瓶為例——這種高度約1.48至1.50米、撇口、溜肩、雙螭耳的大瓷瓶,在當時的價格僅為幾元至十幾元不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