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誠沒被香江的豪門巨鱷盯上,並不是張嘉誠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張嘉誠現在做的生意和他們沒有直接和間接的利益衝突及競爭關係。
而且香江的傳統豪門巨鱷賺錢也就是三板斧,一是房地產,二是股票,三是壟斷。
但張嘉誠是搞高科技的,這和香江豪門之間的生意是一點都不帶有衝突和競爭的,所以他們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精力到張嘉誠身上。
還有就是現在的港府也已經處於擺爛階段,台灣韓國和日本等都在發力積極補貼國內企業搞半導體行業作為未來支柱的時候,港府財政司居然提出了一套自創的“積極不乾預模式”。
這套模式說好聽叫做“相信市場、依靠市場,儘可能把問題交給市場,最大範圍和最大程度由市場決定”,實際上就是不作為,任由香江各行各業被幾大豪門壟斷,為香江將來的治理添堵。
雖然從這幾年的發展看似也打造出香江經濟神話的模式,但卻幾乎等於放棄了半導體產業。
要知道半導體這個行業在八九十年代還處於一個需要高投入的扶持階段,如果沒有政府作為背後支撐,就靠著企業本身的能耐去搞,那肯定是搞不起來的。
而且又因為香江的特殊地理位置,香江產品收益基本要靠出口,其產銷又直接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
所以伴隨著香江內部的通貨膨脹,以及廠房租金和勞工成本的不斷提高,元器件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香江以往的優勢在對比之下迅速丟失殆儘。
包括半導體在內的製造業要麼遷往珠三角,要麼遷往東南亞,而香江本身又相當缺乏半導體人才,所以這種水土流失的情況在80年代後期變得尤為嚴重。
因此即便是張嘉誠現在在香江的高科技領域搞出的浪花再大,香江那些隻會玩房地產、股票和壟斷,對小市民階層敲骨吸髓的豪門巨鱷們也不會多看張嘉誠一眼。
因為他們認為張嘉誠搞的東西根本就是無根浮萍,風吹一吹就散架了。
還不如在香江買一買地皮炒一炒房價,在股市坐坐莊,壟斷一下香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賺錢來得穩當。
但他們萬萬沒想到張嘉誠壓根也就沒打算在香江折騰他的高科技產業,而是把目光直接放在了百廢待興的鵬城,準備在鵬城進一步的實現他高科技創業的夢想。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這個東亞高科技發展的大爭之世裡,當三星李建熙舉起DRAM桂冠,張仲謀為台積電招來訂單之際,維多利亞港口裡的集裝箱裡香江產地的商品卻在一天天變少。
由此可見香江已經被眼前的利益徹底蒙蔽上了雙眼,哪怕它現在還是無比的繁華摩登時尚,但也改變不了它要走下坡路的命運。
劉司長看到張嘉誠和周雅若並肩進到大廳裡麵,他立刻就熱情的迎接了上來,“張先生周小姐,數日不見光彩要比前段時間還要耀人,當真是一對羨煞旁人的佳偶璧人。”…。。
張嘉誠也笑道:“劉司長才是精神抖擻滿麵紅光,我和雅若就是個勞碌命,要天天為手下的員工們找活路討飯吃,現在來到鵬城的寶地,也望劉司長能夠多多幫助,多多提攜。”
雙方互相吹捧寒暄著,過了好一會兒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