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反問道:
“你想讓我導演?”
“好像是有點大材小用,這樣吧,我找個導演,你當監製怎麼樣?”
然後掛上《石頭》原班人馬打造,借一波《石頭》的影響力,再加上《人在囧途》本身的品質,票房做到三千萬不成問題!
寧浩有點猶豫。
黃銘看了看禹衛國,問:
“禹哥,一般電影監製的費用是多少?”
禹衛國楞了一下,還是老實回答:
“看行情,10萬到100萬不等!”
黃銘點頭:
“那取個中間值吧,監製費用五十萬!”
“那好,我儘力吧!”
誰都沒有和錢過不去是不是。
回到京城,坐在公司的簡陋辦公室裡,黃銘和胡立非兩人在溝通進展情況。
黃銘先談了自己手裡項目的進展:
“映藝娛樂那邊同意出讓一半的投資額,我談的價碼是200萬;另外,我跟寧浩談了一部電影,叫《人在囧途》,準備過段時間開拍,總投資大概400萬…”
胡立非有點蒙了,後麵這個項目前麵沒說過啊,立馬追問道:
“等下,《人在囧途》?投資400萬?”
“是一部喜劇,你如果覺得400萬多了,那我另外出一半資金好了。”
“我不是擔心這個,”
胡立非給黃銘倒了杯茶,問道:
“你不是說現階段不好做電影嘛!”
“是不好做,但是低成本喜劇向來是致勝的法寶,你研究下全世界所有國家、地區的本土票房,除了米國、東瀛、南韓,其它國家基本上都是喜劇撐起了本土市場!”
這是《泰囧》成功後,一堆專業人士得出的結論:本土化的喜劇是大部分國家對抗好萊塢的法寶,和高概念、大製作的好萊塢電影相比,戳中觀眾笑點的喜劇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法國本土票房前十名基本上都是喜劇:
《歡迎來到北方》、《虎口脫險》、《度假者》、《嶽父嶽母最難當》。
所以就千萬彆吹法國觀眾高級,喜歡看藝術片了。
德國則是:《該死的歌德》、《沒有耳朵的兔子》、意大利有《陽光凶猛》、《多麼美麗的一天》…
胡立非點頭:
“所以,我們公司才要做喜劇?”
黃銘回答道:
“對,不過,這幾個項目,投資有點大啊,公司現有資金支撐不住啊。”
胡立非也點頭表示同意。
黃銘接下來說道:
“下一步,這幾個項目就有你繼續跟下去了。”
胡立非點頭應承道:
“行,沒有問題。不過項目都扔給我,你準備乾啥?”
黃銘輕描淡寫的說道:
“錢不夠,我去股市裡掙點外快。”
回到家,黃銘左思右想,翻來覆去總是睡不著,乾脆翻身下床打開電腦,點開大盤的k線圖,頭腦裡仔細回想著2006年到2007年整輪牛市的行情。
拿著筆與紙,對照著k線圖,黃銘開始在頭腦裡回憶2006年全年的走勢及相關股票。
邊翻邊回憶,可是實在是時間隔得太久了,很多股票也沒買過,根本就想不起來,看來即使是重生也是有限開掛啊。
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認真回憶自己當年買過那些股,當年的牛股是那些,妖股是哪些?。
最後,林林總總選了二十多個自己操作過或者記得的股票。
特殊原因,換網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