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拖徐良下水(1 / 2)

朝堂上,幾起案件。

東城巡禦史劉年已經被削官。此人投效王振麾下,被都察院僉都禦史提告,於康關鍵時刻推了一把。

但即便如此,劉年仍有起複的可能。

也不知為何,於康心中,總覺得劉年此人,該讓他徹底離開朝堂。

這種對危險的預判,已經多次讓於康化險為夷。

這次,劉年給他的感覺,便是如此。

此人極度隱忍,今日朝堂隻是極怕失去,才犯了蠢。

於康心中這樣想,他從不小瞧任何一人。

當時在城門口,一句戲言,後來引發輿情,讓此人官聲掃地。

後來他對父親所做種種,便能看出,此人是個睚眥必報的性子。

若他以後有機會重回官場,必定會有數不儘的麻煩尋上於康,而且有王振撐腰,危險大大增加。

於康心中暗想:此人留不得。

……

另有圈禁工匠私用的案子,內閣和順天府如今都已經盯的很緊。

今日又有陛下下旨,三法司共審,五府六部、和內廷協審,此事這麼多雙眼睛盯著,於康心中已有定計,就此撤出。

此案是他一手推動,好在隻有楊士奇一人知道內情。

此時撤出,再好不過,也不會暴露底牌。

……

這些事,隻在他腦中淺淺過濾一遍,接下來如何做,他心中就已經有了決斷。

反倒是今日所有人都極其看重的,勾連瓦剌使團走私案。今日陛下反倒隻字未提。

此案交給哪個衙門來辦,也一直未有旨意下達。

本來此案牽涉廣,又不易大肆宣揚,交給錦衣衛來辦再合適不過。

加之昨日,明旨升了徐良和於康的官。

此案本就是二人尋蹤索跡,才拿到實證,於情於理,交給北鎮撫司最合適不過。

奈何昨日下旨,一句暫理北鎮撫事,就生出了諸多變數。

於康心裡感歎,這位皇帝陛下,在某些緊要時刻,總會走出一步奇奇怪怪的棋招。

讓人實在摸不清,他究竟想做什麼?

想起太皇太後的信箋,那時陛下旨意還未下達,太皇太後便早有先見之明,猜出此案會有變數,這才讓於康私下探查。

於康心裡暗想:太皇太後對這位孫兒的了解,果然深刻。

此刻,於康心中已經確信。

此案,他和徐良到最後肯定得交出去。

隻是接手此案件的是誰,又是哪個衙門。於康現在也猜不出。

但他知道,此案涉及之廣,且相關之人,又多是王振麾下爪牙。王振在此案件上,定然不會無動於衷,什麼動作也沒有。

若是此案落在王振舉薦的人頭上,屆時太皇太後的密令,可就難以做到了。

王振嚴防死守,他若想將那些人一個個揪出,勢必會在王振麵前暴露一些底牌。

他望著徐良的背影,突然想到,除非讓徐良也一起參與此案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