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仔細測量每一個零部件的尺寸,記錄每一台設備的運行參數,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與此同時,技術資料組的同誌也在緊張地查閱各種文獻資料,與龍工的技術人員保持密切溝通,不斷完善複原技術的理論方案。
日子一天天過去,設備改造小組遇到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就是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實現機床加工精度的大幅提升。
為了找到解決方案,王力工程師和小組成員們查閱了大量的技術資料,請教了許多業內專家。
此次任務不僅關乎哈工大的聲譽,更與國家的工業發展進程緊密相連,所以一時的麵子不算什麼,讓數控機床早點出來,比什麼都重要!
在無數次討論和嘗試均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後,團隊把目光投向了大北兵工廠的龍晨。
一個小組懷揣著忐忑與期待,踏上了前往大北兵工廠的路途。
一路上,大家都在討論著相關的解決方案。
抵達大北兵工廠後,龍晨熱情地接待了他們。
在這支小組抵達之前,老廠長就已經給他來過電話了。
時間緊迫,所以大家一見麵沒怎麼寒暄,開門見山,聊起關鍵性的技術問題。
在一間略顯簡陋的會議室裡,哈工大團隊的負責人小李,詳細地闡述了他們麵臨的困境:
“龍工,我們現在的預算十分有限,無法購置全新的高精度設備,但又必須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機床的加工精度。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法,從優化刀具到調整工藝,可效果都不儘如人意。”
龍晨靜靜地聽完,陷入了沉思。
果然它的數控機床技術,對於這個年代還是有點太超前。
其實這個問題在後世已經得到了解決。
隻不過現在的大家都還沒有想到。
這是時代的原因,並不是哈工大的各位能力不太行。
原本技術的發展就是有路徑有過程的。
雖然他剛才腦海中想到的那個方法,在後世比較常見,可那相當於是一個結果性的東西。
是經過前人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努力攻堅,而形成的一種科研成果。
所以他是相當於直接把結果拿出來了。
而哈工大所進行的各種嘗試,其實恰好是過程。
即便哈工大的諸位不來找他,經過他們的思考和鑽研,一步一步的嘗試,最終可能也會找到他接下來要說的這個方法。
隻不過對方既然找上他了,那他就不會讓對方白跑一趟。
更何況數控機床本來也是他求助各方共同製造的,於情於理,這個忙他都得幫。
片刻後,他站起身來,緩緩說道:
“我有個思路,或許可以一試。。”
眾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龍晨身上。
眼神中充滿了震驚。
他們討論了那麼長時間都沒有得出具體答案。
但龍晨這邊隻是搜索了這麼短的時間就知道怎麼解決了?
這是何等的科研水平?
太強了吧!
小組裡有年輕一點的技術員。
表情有些異樣。
眼前的這位龍工看起來和他年紀相仿。
而他在哈工大的研究所裡,隻能算一位新人。
但是這個龍工就已經獨當一麵了?
甚至都不能說是獨當一麵,而是撐起了一片天!
人和人的差距有這麼巨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