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出征之前(1 / 2)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朝代,這不僅是狹義的文化分界,也是南北方中國急速分化的一個時期。

北宋時期,中國從越南引入了一種水稻--占城稻,在國內推廣,大米作為一種糧食作物,產量暴增,一躍成為最高產的糧食作物。而隨著兩宋交接期戰亂的加劇,南方人口急劇增加,水稻的種植麵積也迎來了暴增。

到此時為止,被河姆渡人在七千年前就馴化好的水稻,才真正成為國內重要的糧食作物。

到了明朝後期,隨著紅薯、玉米等的引進,人口再次迎來暴增,到明朝末期,中國人口達到了將近一億。

到了清朝中期,耐寒耐堿耐貧瘠的紅薯和土豆在中國已經大規模種植,中國人口再次迎來暴增,到道光末年,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四億七千萬之多,這幾乎都是這些新經濟作物的功勞,才讓處於小冰河期明末以降,反而出現了人口爆發。

楊良瑤美洲之行,從北美和南美取來大量農作物與經濟作物,必將加速大唐的發展,這是賈蘭笙、李珂以及所有農業部官員的共識,當然,他們都是期許,隻有霍子玉知道這是曆史發展檢驗過的結果。

如今,他已經吃到了玉米,那距離土豆和紅薯也就不遠了,不過距離草莓、西瓜等還要等很久吧,畢竟他們還要經過很久的培育和雜交,但他還是很樂觀,命運的齒輪既然已經開始了轉動,大唐化學和生物、物理的發展也開始了,那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什麼時候能大麵積應用橡膠啊……如果橡膠能大麵積投入使用,輪胎製品就能開始應用了,想到這裡,霍子玉就想到了李賀,看來還是要靠李賀以及其他天才們了,石油化工沒有開始大發展,那橡膠就無法大麵積應用……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霍子玉不自覺就脫口而出。

“子玉哥,怎麼突然就吟誦自己詩文了?”小公主李雲錦好奇問道。

“嘻嘻,我知道,”小郡主李子涵說道:“子玉哥哥肯定是想到這麼多農作物成熟,想到大唐需要更多人才去研究和推廣,所以才有這個感慨的吧!”

“哈哈,小雨,你機靈著嘞!”霍子玉聽到李子涵一下就猜到了自己心思,於是摸了摸小丫頭的腦袋,欣慰地說道。

“嘻嘻,哥哥心思,大家都知道啦,”李子涵甜甜一笑道。

“玉米、土豆、紅薯這些,其實不太需要人手投入,將來督導各地投入種植即可,倒是有一種叫橡膠樹的,且需要一番心,”賈蘭笙說道:“聽我爺爺說,安祿山曾說它能產出一種叫橡膠的東西,是個天大的好東西,有了它,就能給那個叫自行車的東西裝上輪胎了,屆時騎起來能輕便很多。”

“嗯,我也從玄宗朝傳下的一些書籍中看到過,這種叫輪胎的東西,也能應用到馬車上,到時候就能以鋼鐵為輪、橡膠為胎,整車都會輕便很多,也適合大批量生產,”韋叢聽完賈蘭笙的話,點了點頭接話說道。

“不過,”賈蘭笙說道:“按照爺爺的說法,一旦元吉蒸汽發動機車研究成功,車子就能以蒸汽為動力,然後推動輕鋼製的機車,節省馬匹!”

“如果那樣的話,隻要每隔一段距離補充一些燃料和水,豈不是隻需要更換一些車夫駕車,就可以實現車輛一直行駛?”很久沒有插話的杜秋娘的問道。

“是的呢,”韋叢點頭說道:“的確如此,姐妹們還記得李賀所造火車鐵軌不?一旦蒸汽發動機車成功後,就可以鋪設鐵軌,用蒸汽驅動火車行駛,每隔一段距離更換車夫、添加燃料與水,就可以日夜行駛,哪怕是從長安到交趾、碎葉城這種邊陲,萬裡之遙,也可以很快就到,到那時,出行可就方便多了!”

“哇,太棒啦!”李雲錦、杜雨晴等女聞言大喜,紛紛拍手。

“哇,原來元吉研究的東西這麼厲害,難怪其他人都對他那麼尊敬,連陛下都給他封爵!”李子涵笑著說道。

“不過他發明的那個顯微鏡就太可怕了,照出那個水裡居然有那麼多小蟲子和臟東西,搞得我現在很多東西都不敢生吃!”李雲錦不悅道。

其他人聞言,紛紛笑著讚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