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塔>-讀小說
在後世,男生寢室大多會在熄燈以後繼續閒談,這被稱為“臥談會”。
所談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天馬行空,當然,談話的最終點,大多會回歸到男女情事上,一群人在嘻嘻哈哈聲中結束談話。
霍子玉和韋叢、賈蘭笙的夜談自然不會落在男女情事上,聽兩人談西瓜培育和玉米培育,霍子玉便順口聊起玉米來。
“叢姐、蘭笙妹子,你們知道玉米為什麼叫玉米麼?”霍子玉問道。
二女聞言,均是一愣,賈蘭笙還沒說話,韋叢道:“家父曾手抄洛陽鄭家一本談話錄,但隻是講玉米用途,並未涉及為何稱為玉米。”
賈蘭笙則道:“聽爺爺說,他的師父說玉米本來不是寶玉的玉,是禦賜、禦用的禦,據說是因為皇家吃過才有了這個叫法。”
“那個傳說中的美洲也有皇家麼?”韋叢聞言疑問道:“聽出海的船夫們說,那美洲還是如同《史記》中記載的部落一般生活,禦賜或者皇家禦用之米的說法,似乎不太靠譜。”
家學淵源的韋叢學識廣博,博覽群書,一番說法幾乎無可指摘,賈蘭笙聽完也坦誠道:“我也不懂了……”
隨後,賈蘭笙似乎想到了什麼,於是問道:“難道哥哥知道?”
霍子玉聞言,心中一笑,他自然知道,包括他們所謂的禦米之說,他也知道由來。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玉米在明朝中晚期傳入中國時,都是叫玉蜀黍,這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是有記載的,而玉米本身也是屬於玉蜀黍科,而又因為其長相酷似棒錘,因此北方又多稱為“棒子”,當然,也有很多地方叫“苞米”、“苞穀”。
而玉米的“玉米”一詞由來,有兩種說法較為靠譜。
一是晚清時期,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太後前往西安逃難,路上饑腸轆轆沒有東西吃,手下人用玉米做了窩頭給慈禧太後吃,慈禧吃後覺得很好吃,於是詢問名字,李蓮英說是叫棒子。
慈禧太後說,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叫棒子這麼俗的名字呢,於是改名禦米,後來諧音“玉米”。
當然,這個說法流傳雖然廣,但是其實並不太靠譜,因為早在明朝末年,便出現了“禦麥”的叫法,而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就已經出現了“禦米”的叫法,但安金滿是滿人,采用了這個說法,並給其弟子講了,倒也無可厚非。
另一個說法相對來說也很普遍,而且聽起來也非常靠譜。
相傳剛在美洲發現玉米時,發現其長大後的顆粒光潔如玉石珍珠一般,因此稱為“corn”,意思就是珍珠,從此用來指代一切玉米,這和很多地方叫玉米叫“珍珠米”有同樣的意思。
另外,在明末徐光啟的書中,也已經出現了玉米的叫法,其原因也是因為長成時光潔如玉。
當然,玉米已經出現了很多變種,很多玉米成熟後都是黃色,但它們剛長大的時候,那種嫩玉米依然保持著原始的玉的特質,因此,這個說法得到了中外學界大量的支持。
因此,霍子玉決定使用第二種說法,笑著說道:“你們看今日我們所吃玉米,其顆粒光潔如玉石珍珠,稱為玉米,豈非恰如其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