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野之人投降,襄陽,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等地都給震動。尤其是襄陽也是居安思危,這是司馬遷說過的話,已經為數不多的人也紛紛選擇投降。
而江夏的曹丕也是震怒,他道:“這個,王興小兒還是真會抓住機會。你們看看新野襄陽投降了。我的天,他到底要做什麼?”
文聘也是勸解道:“主公息怒,這隻能夠說對方沒有氣節,要是我肯定死守。”
曹純等人也是站出來,道:“一群沒有骨氣呢,當初怎麼就沒有看透他們白眼狼性格,大王他們真會騙人。”
“一群膽小鬼,平時說自已多麼的忠誠,現在就是可以說一點,這樣忠誠根本不值得讓人相信。”曹洪也是十分生氣道。
曹丕最為討厭背叛者,而這個背叛者,還是之前決定效忠自已的人。要說背叛者,有一個人也算是第一個背叛者。那就是,韓信。雖然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是這樣的背叛者沒有一個是真正喜歡。曹丕也不喜歡。
曆史上韓信,出於特殊情況說起韓信,很多朋友應該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胯下之辱”吧。韓信出身貧寒,小時候就常常被鄉裡的惡霸欺淩。但韓信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希望,他相信自已終有一天能出人頭地。雖然在韓信剛出道的時候,劉邦等人都非常的質疑他。
不過據說韓信也算是韓國貴族後代,隻是由於韓國被秦國所滅,韓信家境才至衰敗。早年因為家貧,韓信也沒有一門手藝,可是他卻愛好佩戴刀劍。而韓信又愛好讀兵書,軍事,兵書,地理,天文方麵的書籍。
在戰爭中,韓信就不斷展現出了自已的軍事天賦,他還神奇地上演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幫助劉邦一舉拿下了整個關中,這讓劉邦等人對他也是心服口服。作為西漢的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他為世人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出色策略。
可惜,擅長領兵打仗的韓信卻並不懂政治,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未能壽終正寢。韓信也是西漢第一個被殺的功臣,西漢還有一些其他被殺的功臣,但韓信是第一個。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韓信被殺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在漢十一年,就是劉邦當了漢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當了皇帝的第六年,發生了一件事情,一個叫陳的起兵造反,他自稱“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國之王。
這期間,據說韓信與陳有書信來往,韓信甚至寫信給陳說:你隻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給你做內應。而且還說他已經做了準備,要把監獄裡的人放出來,讓他們去攻打皇宮。
而韓信手下有一個人犯了錯誤,被韓信關了起來,準備殺頭。這個人的弟弟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向呂後通風報信,說韓信準備謀反。而呂後在和蕭何商議後就把韓信騙來宮中殺了,而且還將韓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殺光。
據說韓信在死前也感歎: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於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女人所欺騙終被殺!韓信這裡提到的其實是指公元前203年時,當時對於他來說,應該選擇分而自立,而不是投到劉邦麾下。
公元前203年,在楚漢相爭的過程當中,韓信的軍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接連攻下齊國七十二城,強迫劉邦封自已為齊王,成為劉、項之外舉足輕重的第三種力量。
對韓信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最好的造反機會。因為當時劉邦也好,項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韓信啊!當時韓信身邊有一個謀士叫蒯通,而且韓信將齊國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來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說服力比較強,說話分量比較重。
蒯通怎麼說的呢?“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這句話表麵意思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你韓信可得站穩了立場,一定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而最深的意思韓信也懂,就是你韓信既不要幫劉邦,也不要幫項羽。最佳選擇是什麼呢?三分天下而王之,就是自已稱王的意思!大家乾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誰也不吃掉誰,這樣大家反而都安全,天下也和平。
雖然謀士蒯通一再勸說他及早獨立,但韓信隻是個軍事天才,在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時,他卻表現出了猶豫不決。
韓信說:我來到漢王這邊,漢王授我上將軍印,封我做三軍總司令,給我那麼多的人馬,讓我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才有了我韓信的今天!何況漢王對我是這麼的好,甚至“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脫下自已的衣服給我穿,讓出自已的飯菜給我吃)。
韓信認為如果自已背叛劉邦就會“背之不祥,雖死不易”,劉邦能夠把自已的衣服脫下來給韓信穿,因此韓信感恩戴德,永誌不忘,不能背叛。韓信早年時挨過餓,挨過凍,遇到一個諸侯王,能把自已的衣服給他穿,把自已的飯給他吃,韓信的這份感激簡直是難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