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大貨(1 / 2)

時間不等人,李長樂懶得跟幾個長舌婦計較,飛奔下山走到海邊的一處礁石堆,在石堆裡穿行了十幾米,擠過一個狹窄的石縫,一個不大的洞口出現在眼前。

洞口處隻容一人鑽過,進去後裡麵大概有一米多寬,十來米深,走到儘頭低矮處,他弓著腰鑽進去脫下衣褲放背簍裡,然後將網繩、頭燈,抄網還有網兜裝油布袋裡,將背簍藏好。

提著油布袋出了山洞拐左手,踩著淹沒腳背的海水,沿著崖壁走了三十多米,走到一塊從崖壁上凸出來的岩石前停下。

這塊凸起的岩石下有一個涵洞式的入口。

他取出將頭燈戴好,從油布袋裡取出繩子將袋子綁起來拴在腰間,深吸一口氣,一個猛子紮入水中。

剛開始隻覺得耳朵有點刺痛,慢慢的適應了水下壓力後也沒什麼不適了。

這條水路他遊了幾百次,閉著眼都能遊到目的地。

往下潛行大約兩三米,他開始朝右斜,並往上遊,遊了大概兩三分鐘,當他浮出水麵,已經身處一個溶洞裡。

這個溶洞是千禧年來海邊看日出,潛水玩耍的幾個小青年,無意中發現的。

溶洞大約有一百多平大,像一個人工掏出來的大洞穴。

洞裡有三口水坑,越往裡走地勢越高,怪石嶙峋,高處連落腳的地方也沒有。

大夥兒猜測頂部應該在岩頭山山頂。

聽說第一次進去的抓到幾條大黃魚,從崖壁上敲了不少三四斤重一個的蠣蝗(牡蠣),出去後還開出了十幾顆品相極好的珍珠。

聞訊而來的村民進洞把裡麵的蠣蝗撬了個精光,據說也有不少人家開出了珍珠。

他也跟著進去陸續撬了一百多斤蠣蝗出來,可能是運氣不好,沒開出一顆珠子。

後來,這個溶洞便三不五時的有人潛進去,他也是其中一個,每次去或多或少,都能從裡麵的三口水坑裡捕撈到些海魚。

李長樂進去後將頭燈照在崖壁上,隻見崖壁上麵密密麻麻的長滿了蠣蝗。

忽然,旁邊水坑傳來嘩啦一聲,他扭頭將頭燈射了過去,看到一條大鱸魚,這種魚的下嘴比上嘴長,是典型的地包天。

再往前,一條四五十公分長的海鰻魚,和一隻青蟹被燈光嚇得鑽進了石縫,又是“嘩啦”一聲,一條大魚驚慌逃竄時濺起的水花濺了他一身。

他抹了一把臉上的水珠,扭頭朝大魚逃竄的方向看了過去,這一看,驚叫出聲,“臥槽!好大的米魚!

大米魚,學名鮸魚,有的地方又叫鰵魚,這種魚是越大越值錢。

個頭大的大米魚值錢的原因是它的魚鰾做成的魚膠,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具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魚鱗可製鱗膠;內臟、骨可製魚粉、魚油;耳石有清熱去瘀、利尿的作用。

後世野生的好的鮸魚膠能賣到幾萬塊一斤,這條大米魚最少有三四十斤,上輩子這麼大的野生鰵魚一斤起碼三百起,不曉得這年頭能賣多少一斤。

當頭燈照射在陰影處時,眼角的餘光閃過一道色彩斑斕的身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