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毫無懸念的獲勝(1 / 2)

畫中一間木屋,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婦正在油燈下縫補衣服。

一旁的架子上碼放著一簸箕的桑葉,桑葉上有蠶在進食,也有蠶正在吐絲化繭。

院子裡一棵桃花樹盛開正豔,一名書生打扮的男子腳邊擺放著行李,抬頭望著夜空明月,手中捧著落下的桃花。

屋外的一條河流邊,停靠著一艘小舟,舟上擺渡的老鰥身穿蓑衣,似乎在等待著遊子的到來。

遠處的山中似有小徑,明月撒下光輝,讓山林帶著一絲朦朧的意味,寂靜幽深令人看不清前路。

眾人腦海浮現出遊子即將遠行,母親用針線縫補著兒子的衣物,一種彆離之情湧上心頭,寂寞無言。

李泰白閉上眼回味片刻,睜開眼再次將詩句細細品度,這才將空白處的詩句念出。

原本就飽含深情,擁有不俗朗誦功底的李泰白,眼眶竟然開始濕潤,忍不住被這首詩詞牽動起心腸。

“相見時難彆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儘,蠟炬成灰淚始乾。”

李泰白閉上眼,深吸口氣,一滴熱淚奪眶而出,腦海中不禁浮現起早逝的母親,每晚忙碌的身影。

如今隻有每年的清明時節,才能到母親墳前敞開心扉,敘說思念之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為人子女,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

“相見時難彆亦難!寫得好啊!”

李泰白忍著熱淚反複念誦。

“春蠶到死絲方儘,蠟炬成灰淚始乾”。

這看似在說著春蠶的一生,以及蠟燭燃燒殆儘後的場景。

但是這又何嘗不是比喻父母的愛嗎?

而老師對學生的愛與父母對子女的愛,其實又有什麼分彆呢?不一樣在育人嗎?

所有人念到這首詩時,都忍不住在腦海裡回想起父母操勞的畫麵。

小時候父母抱著生病的自己看病,忙完工作後,還要熬夜陪在身旁。

長大後父母忙著掙錢,供自己上學讀書。

舍不得吃的讓給自己,把最好的拿給自己,出門在外,怕自己吃不好,穿不暖,總要一次次反複念叨。

我們總忍不住厭煩並嗬斥一聲囉嗦,但是歸根結底,他們是因為愛我們,用一生去嗬護我們!

就像是春蠶用自己的死亡,去奉獻蠶絲給人們禦寒,溫暖我們。

他們就像蠟燭一般燃燒自己,流下一滴滴淚水,也要照亮我們!

老師如是園丁一般,在校園裡培育祖國的花朵,不也是在燃燒自己的生命,奉獻給莘莘學子嗎?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鐘焱焱用手拉著宣紙,低頭念出後半部分詩句,整個人如遭雷擊一般,眼眶刹那間變得殷紅一片。

她抬頭猛地看向林楓,卻見他風輕雲淡,好似這一切都與他無關。

在場眾人全都是文科尖子生,特彆能夠理解這種父母與老師的關愛,對他們人生成長的幫助和共鳴。

“好好好!此畫筆鋒沉穩凝練,於細節處更添古樸厚重之感,非浸淫此道數十載之功力,無法做出如此佳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