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不同的選擇(1 / 2)

其實這封郵件在1987年9月14日就寫好了,隻是第一次發送卻是以失敗告終。

被譽為新時代國際主義精神的措恩教授,沒有放棄,而是和國內的技術人員共同努力,經過數次研討,終於在11天後的9月20號,將郵件發送成功。

當時已經到達澳門的措恩教授,聽到郵件發送成功的消息後,興奮的難以自持,親手寫下新聞稿,向世界宣布,國內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

這封郵件是由英德雙語寫成,最後的署名除了發送者王運豐和部門教授之外,中德雙方所有參與此事的十一名人員,全部署名,這是曆史性的時刻,所有參與者,都應該享受這份殊榮。

也正是因為這封電子郵件,給國人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此時的國內已經有了電子設備,比如像四通,這是國內互聯網的奠基者,也是唯一的運營者。

再比如中科所旗下的某想的前身,他們是代理IBM設備在國內銷售的。

說到這裡,多說句題外話,某想起家就是搞買辦代銷的,怪不得幾十年後依然是以貿工技為主呢。

同樣也是因為互聯網,讓如今兩位業界的翹楚,四通和某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

四通認為以後大型的電子計算機設備會成為主流,於是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這上麵。

而某想的劉總,卻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個人計算機為主的家用計算機設備會成為發展方向,所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這個方向。

事實證明,還是劉總的眼光更犀利,他選擇對了方向,也讓某想成為了後來一時間內的業界老大,而四通,卻慢慢的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當中。

某想能發展起來,IBM這個豬隊友功不可沒。本來某想一直代理他們在國內的業務,結果這貨竟然想憑借著自己業內世界老大的地位,高傲的想一統世界市場。

被眼光毒辣的劉總果斷放棄,又找了個在當時“不知名”的產品,開始脫離IBM自己搞。

二十年後角色反轉,拿出十幾億來反手收購IBM的個人計算機業務,著實驚碎了一地眼鏡。

不得不讓人感歎時也命也,一失足成千古恨,不知道後來的IBM有沒有後悔過當初的選擇。

彆看唐偉東可以恬不知恥的點評著兩家公司的選擇,他隻不過借了重生者先知先覺的見識而已。

人家不是重生者,也沒有經曆過後來的一切,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完美的把將來預測準確,那就不是人了,那是神。

所以,僅就目前來說,也不能說他們兩家,誰的選擇是對的,誰的選擇是錯的,隻是曆史和機遇選擇了某想所選擇的道路而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