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是希望工程之後,唐偉東沒有絲毫猶豫,當即說道:“這是大好事啊,沒說的,我們一定全力支持。領導,您說吧,需要我怎麼做?”
“我的意思呢,這樣的公益事業啟動,是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的,這個國家會出一部分。你們呢,做為一家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不是可以捐助一部分,起個帶頭的表率作用,帶動其他企業一起行動起來,共同參與其中?”陳台長也沒有遮掩,直接說出了給唐偉東打電話的目的。
“好的,我懂您的意思,完全沒有問題。您說吧,我們需要捐助多少合適?”
唐偉東問陳台長捐助金額,不是他舍不得多出,如果照著唐偉東的意思,對這種善事,捐個千萬、上億他都樂意。
錢掙來不就是花的麼,還有什麼能比花在希望工程上更有意義呢?
但事情沒這麼簡單,可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這個頭並不是那麼好帶的。
你個帶頭的,一下扔出一個億,你讓以後的人怎麼做?
少了拿不出手,多了拿不出來,弄不好本來人家想捐的都不捐了,這不是好心辦壞事了嘛。
這就如同子貢贖人後,孔子教導的他那樣。
魯國有一條法律說,如果本國人看到魯國人在其它國家成為奴隸,隻要把他贖回來,國庫就會報銷這個人的贖金,這是魯國對國民做好人好事的一種獎勵性政策和扶持。
子貢贖回來一個魯國人之後,卻拒絕讓國家報銷贖金,因為他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他是基於道德上的同情和自願,這事是他自己的事情,和其他人無關。
這種方式卻得到了孔子的反對。他認為,子貢在道德上獲得了一種滿足感,但是其他人的積極性卻降低了,因為人都有自私和趨利性的一麵。
子路不收魯國給予的補償,彆人怎麼好意思收?這不就等於變相的,消除了魯國在這件事中,起到的推動和倡導作用?
會給人一種,我做了好事卻還要被視為貪財的印象,那誰還願意做這種事呢?
而子路授牛就不一樣了。子路救了一個差點溺亡的人,彆人給了他一頭牛,他收了。
孔子對此大加讚賞。他認為,如果救一個人,就能得到一頭牛,勢必會引得其他人紛紛效仿,因為救人很可能得到實利。
這是人的本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亙古不破的真理!
這次在希望工程的捐助上也是如此。唐偉東要是上來就把門檻提高到,一個彆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那誰還有主動性陪你玩兒?真以為那些企業家都是紅領巾呢?
“至少也得三十萬吧,五十萬更好,少點也無所謂。”陳台長沉思了一下後說道。
“三十萬有點少吧,全國地方這麼大,要建設的學校和資助的學生肯定不會少,指望著撥款,估計也不會多,成不了什麼事。我看,我們先期先捐一百萬吧。這個數目不多不少,應該夠用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