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是一件長期高投入,卻不一定能見到回報的項目。
那時候,我們的經濟又相對落後,連建設一個特區,都要依靠舉國之力,何況是光刻機這樣高投入,卻一直落後的、看不到“錢景”的研發項目了。
在當時,許多從事光刻機研究的公司,最終因為沒有資金支持而破產。一些院所,同樣因為缺乏資金的支持,而停止了光刻機的研發。
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摧毀種花家的自主技術研發之路,西方那些勢力跟後來一樣。
最先進的技術不給你,但隻要你突破了哪個層次的技術,他們就會對你放開哪個層級的技術,用“傾銷”的手段,以更低的成本打壓、摧毀你,剛剛萌芽的產業。
隨著他們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入國內,這讓我們自主創新的意識受到了衝擊,造不如買的思想成為主流。
直接購買和使用國外成熟的技術,應用到我們要開發的產品上,比自己研發製造要高效得多。
各地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半導體設備和生產線,大量企業逐漸放棄了光刻機方麵的科研。
巨大的衝擊,致使我們的光刻技術和產業化,停滯不前。同時,也放棄了電子工業的自主攻關,諸如光刻機等科技計劃被迫取消。
直到本世紀的最後一年,如同海灣戰爭打醒了我們一樣,一場科索沃戰爭,再次讓我們驚醒。
以鷹醬為首的北約,用電子戰癱瘓了南聯盟所有的網絡通信係統,令種花家極為震驚。
有關部門多次召開研討會議,討論一旦鷹醬用這種方式針對我們,國家的信息安全該如何保證。
於是,踏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光刻機技術,再次被重視了起來。但此時,已經落後人家二十多年了。
不過,我們還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哪怕是落後一百年,也要乾。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現在做這個東西,難度不亞於生產大飛機,影響力不低於當初研究原子彈”。
於是,我們再次從193納米起步,110納米、90納米......
直至2017年,科學院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牽頭研發的“極紫外光刻關鍵技術”通過驗收。
2018年科學院研製的“超分辨光刻裝備”通過驗收。光刻分辨力達到22納米,結合雙重曝光技術後,還可用於製造10納米級彆的芯片。
2021年28納米的光刻機交付使用,標誌著我們可以自己量產28納米的芯片了。
到了2022年,則是更進了一步,可以生產14納米的產品。
雖說跟能生產5納米、甚至3納米的阿斯麥的極紫光刻機,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需要追趕,技術的代差相差極大,但至少我們一直在進步,不是嗎?
對於光刻機,核心部件是極紫外光源、光學鏡頭以及雙工作台。
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雙工作台技術,以及極紫外光源技術,尤其是納米級雙工作台技術。原來全世界隻有河蘭的阿斯麥有,現在我們成為了全世界第二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追趕之路,任重道遠,但我們不就是一路摸著石頭過來的嗎?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如今來說,離國內停止研發光刻機,隻有幾年的時間,唐偉東準備重新撿起這一塊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