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東雖說身在大洋彼岸,但對於國際和國內的事,他照樣在時刻關注著,一點賺錢的機會都不會放過。
就在世界杯結束的兩天後,世界杯的餘溫還沒散去呢,國內一個未來的通信行業的巨頭出現了,它就是聯通。
聯通出現的初衷,就是相關部門為了打破,電信在相關業務上的一家壟斷。——雖說後來屠龍者也變成了惡龍!
聯合通信公司,看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了,它的身後是幾大部委在支撐。
不過,公司是成立的,可幾大部委隻是摳摳搜搜的湊出來13.4億元,給它做啟動資金。
這點錢,說句不好聽的,對一個通信公司來說,連塞牙縫都不夠。可誰讓這會兒都窮呢,想多給點,部委手裡也得有啊。
可上頭有令,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於是,為了籌集資金,發展通信網絡,聯通采取了“中中外”的模式。
所謂的“中中外”模式,在當時是一個迫不得已采取的融資、發展的手段,但在後來看就是,聯通為自己挖的一個巨坑,還是差點把自己坑死的那種。
“中中外”指的是,聯通背後股東所屬的一家中方企業,與境外公司設立中外合作或合資企業,後者再與聯通公司簽訂項目合作合同,項目執行期通常為15年。
合資(合作)公司提供資金,雙方在一定區域內聯合投資通信網絡。建成後由聯通公司經營,雙方按約定的比例分享現金流(包括折舊費、入網費和利潤)。
從95年到97年,聯通用“中中外”的方式,與11個國家和地區的32家電信公司,共簽訂了46個項目的合作合同。其內容以GS為主,並涉及市話、長途、cdA等領域。
預計總投資規模618億元人民幣,實際融資約為10億美元。
在這種模式下,就投資比例而言,合資公司的外資一般占有絕對優勢,在吉省等地外資竟達到了100%。
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在現金流的分配上,多為“三七開”。——聯通三,外資七。
有的地方分配比,甚至達到了更為驚人的一比九,當然還是聯通一,外資九了。
被分割成40多個小牌照的聯通,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整體性。
外資的目的和邏輯很明確,如果按“中中外”提出的現金流分配模式,第一年投資產生的現金流馬上就可以提供二期資金。
如此滾動,外資在聯通的網絡規模裡,占據的總額甚至會超過70%以上。
而此時,國內還不允許外資進入基礎通信領域。“中中外”模式,卻繞過了法律,找到了一條搶灘登陸的捷徑。
至於所謂的法律法規,早就被淹沒在了項目開工時,各級領導熱情洋溢的講話之中,鮮少有人提及,或者說被刻意回避了。
“中中外”的模式,使得聯通的收入和潛在利潤,大都被投資方在短時間內分掉,致使聯通無法完成資本積累,公司的發展前途一片渺茫。
聯通成立四五年的時間,淨資產隻增長了不到10億元,資產負債率卻高達87%。
而被寄予厚望的“中中外”模式,更像是一種作繭自縛或是飲鴆止渴的行為。